李存勖在灭了朱温之后便大赏群臣,冯道因此而升任中书舍人并兼户部侍郎。也就是在这一年,冯道的老爹驾鹤西游。按照当时的礼制,冯道需要回老家为亡父守丧三年,于是仕途正顺的冯道返回了景城老家为父守孝。
此时的中原大地因为常年战乱而导致民不聊生,偏偏这一年天公也不作美,冯道回到老家后发现四周的乡邻多是整日食不果腹,小孩子更是饿得呱呱直叫。冯道好歹也是一个朝廷的大官且为官多年,这些年里向来都以持俭而着称的他也多少还是有些积蓄,眼见乡邻们如此困苦,冯道便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买粮食以赈济乡民。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冯道这等中央委员级别的高官竟然整日栖居在一座茅草棚中。
也不知道史书里面的这一段记载是否有夸张的成分,对于冯道守丧期间一直栖居茅草棚子这事我觉得可信度不是很高,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冯道回乡之后并没有摆什么官架子并独自逍遥快活,而是与四周的乡邻同甘共苦。不但如此,冯道在此期间还留下了一段经久流传的佳话。当时有一个乡邻因为健康原因而一时无法耕种田地,得知此事的冯道便利用晚上的时间偷偷地帮人耕种。尽管冯道想悄悄地做一回“活雷锋”,但这事最后还是被人给知道了,冯道的美名由此更是远播四方。
听说了冯道的这些乐善好施的行为和举动后,景城当地的官员便带着人敲锣打鼓地来给冯道发奖状。毕竟冯道是朝廷大员,不管是出于地方上的荣光还是出于政治投机心理,反正当地的父母官给冯道送来了好多东西以示嘉奖,但冯道却一概予以推辞。
关于此事,当时以及后世的无数喷子和键盘侠没少以此攻击冯道。他们说冯道以上所为是在作秀,是为了博取名声而有意为之,对于此种说法我个人表示很是无语。我就想说,即使冯道是在作秀又怎么了?毕竟人家是拿出了真金白银购买粮食并分发给了饥苦的父老乡亲,毕竟人家在此期间一直住在简陋的寒舍里,他可没有站在别墅的楼顶或豪车的顶盖上向众人抛洒铜钱和馒头。毕竟他也不像某些人是在大白天里拿着一把锄头或铲子在地里摆了个造型抑或刨了两下土就拍屁股走人,人家可是在大晚上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作秀。如果这些也算是作秀的话,那我不知道这世上到底什么才叫做“乐善好施”。
冯道守丧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趣事。那位被李克用恨之入骨但却被契丹人视为民族英雄的耶律阿保机早就听闻手下的汉人谋臣(诸如韩延徽之流)对冯道的才华和能力赞不绝口,于是阿保机就想趁着冯道守丧的这个当口将其强行劫掠到辽国以便为他效力。
韩延徽之前曾与冯道一同在刘守光手底下共事,他被刘守光派去契丹出使的时候被耶律阿保机强行扣留,几番劝说之下他也就此成了耶律阿保机的臣子并在后来为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这里说他是辽国的开国功臣也毫不为过。但是,韩延徽可是个地地道道的汉人,要是在如今他铁定是“汉奸”无疑,再联想到契丹建国后在中原大地上的烧杀抢掠,韩延徽的所为与后来的西夏国太师张元可谓是“日月同辉”。
自己当汉奸不说,韩延徽还想着能够与冯道同富贵,他一心想着如何能把冯道也拉入伙并极力在耶律阿保机面前对冯道各种溢美之词。如此这般,阿保机就此被韩延徽成功地勾起了对冯道的“欲火”。听闻冯道已经回到老家为父守丧,阿保机随即派遣了一批特工越境到后唐境内想把冯道给“请”到契丹去做官。这事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走漏了风声,反正最后这拨契丹特工被后唐的边境守军给收拾了,冯道也由此免于“蒙难”。
说到这里还真的要夸夸契丹人,他们不但要抢汉人的金银财宝,不但要抢汉人的花姑娘,而且连汉人里面的男人也要抢。不要误会,他们当然不是贪图这些汉族男人的美色,而是“爱才”。不过,契丹人的抢掠对象可不仅仅只限于汉人里面的读书人,汉人里面的那些手工艺者也是抢手货,比如打铁匠、木匠、画师之类的人才。至于原因,化外野人想变成文明人当然不能少了师傅来对其进行教导。
眼看着三年守孝期即将期满,冯道也本想着回去继续当官,可生于乱世哪来的事事如意。
勇武绝伦的李存勖在生命后期开始变得极其的骄横自负,他不但对朝政极度懈怠,而且还对后唐的一众战功卓着的将领大肆猜忌并恣意妄杀,皇后刘氏一党也趁机祸乱朝政,这一切最终导致后唐境内兵变四起。为了镇压各地的兵变,李存勖被迫起用他的义兄李嗣源率军平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