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代父受遣

在赵光义忙着重组帝国上层官场的同时,他也在极力地将自己的儿子们推向政治舞台。早在公元982年的7月,也就是赵廷美及其党羽被相继惩处之后,赵光义就给自己年龄最长的两个儿子分别封王:封皇长子赵德崇为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并敕封为卫王,皇次子赵德明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并敕封为广平郡王。注意同平章事这个头衔,这意味着两兄弟从此以后就要开始接触国家政务甚至去中书省现场熟悉政务。

公元983年10月,赵光义在此基础上再更进一步,这一次他不但将自己的儿子们全部改名,而且还将最年长的五个全部封王:卫王赵德崇改名为赵元佐并改封为楚王,广平郡王赵德明改名为赵元佑并改封为陈王,三子赵德昌改名为赵元休并加封为韩王,四子赵德严改名为赵元隽并加封为冀王,五子赵德和改名为赵元杰并加封为益王。

赵元佐和赵元佑早在一年前就被加封为同平章事,而他们后面这三位小弟在这次被封王的同时也被加封为同平章事,赵光义的五个儿子就此全部被安排进了中书省去熟悉政务以便为今后从政打下基础。这次改名堪称意义重大,如此一来赵光义的子孙和赵匡胤以及赵廷美的子嗣就彻底区分开来,所谓的皇子皇孙就只能是他这一脉才配拥有的身份和地位。

所有人都知道赵光义的继任者宋真宗名叫赵恒,那么这个赵恒现在又在哪里呢?他其实就在这五个人里面,只是他此时还不叫赵恒而已。那未来的真宗陛下是这五个人里面的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不说,我们现在要说的是这个皇长子赵元佐。

赵元佐,公元965年出生,赵光义的长子,他的母亲是后来被宋真宗追封为太宗朝元德皇后的李氏。赵光义的太宗朝前后总共追封和加封了三位皇后,其中前面两位都在赵光义登基之前就已经仙逝,分别是淑德皇后尹氏(滁州刺史尹廷勋之女)和懿德皇后符氏(后周大将符彦卿的第六女),而赵元佐的母亲李氏在赵光义登基不满一年时也弃他而去,她为赵光义生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赵元佐和三子赵元休。兴许是李氏的离去让赵光义颇为伤心,因此他直到公元984年才立下了他当政时期的唯一皇后——明德皇后李氏,也就是李处耘的女儿、李继隆的妹妹。

作为赵光义的长子,赵光义对赵元佐从小就很是疼爱,而元佐也聪慧机敏且文武双全。在其十二岁的时候,他跟随赵光义外出打猎,赵光义命其射杀一只正在飞奔的野兔,元佐张弓搭箭一击而中,这让当时陪伴在场的辽国使者是大为惊骇。赵光义亲征太原和幽州之时,他也把赵元佐带在了身旁。如果不出什么意外,那么未来的大宋太子乃至是大宋的第三位皇帝指定就是这个赵元佐,可意外偏偏就是发生了,而这个意外跟赵光义处心积虑地想要把皇位留给他的子孙也是息息相关。

赵元佐虽然长相酷似赵光义,但他的性情却与自己的父亲大为不同,这是一个相当重情重义的人,情义二字在他这里甚至是比权力和皇位还要更为重要。赵元佐与自己的堂兄赵德昭和赵德芳都感情极深,甚至于他对年长自己十八岁的三叔赵廷美也怀有极深的情感。如果说赵德昭和赵德芳相继离奇死亡的时候赵元佐还是少不更事,那么在赵廷美遭遇政治迫害的时候,已经十七岁的赵元佐就对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感到不齿甚至是愤恨难当。

赵元佐曾经极力为自己的三叔辩解和开脱并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放过三叔一马,但赵光义对此是无动于衷。作为父亲,赵光义很清楚自己是在干什么,尽管自己的儿子不理解他为何要那样做,可为了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即便眼下遭受儿子的怨恨却也觉得自己的一切所为都是值得的。在他看来,元佐之所以不理解他只是因为他还年少,还不明白做父亲的这一番苦心,但他今后一定会明白并理解自己的一切所为。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用在这里可能不太恰当,但赵光义当时面对赵元佐的质问和愤怒定然内心也会有这种甚是悲凉的感慨。

这也是很多为人父母者的悲哀之处。他们费尽心力地为子女的未来谋取利益,想把所有的自以为是对其有好处的东西都塞到子女的手里,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实情:他们的子女是不是也真心喜欢和接受这些东西?甚至于,在他们不择手段地为子女谋取福利的时候,他们根本不曾注意到自己的子女可能已经从灵魂深处开始鄙视他们。

赵元佐就是这样。赵德昭和赵德芳这两个堂兄的死所引起的非议已经让他开始怀疑乃至是鄙视自己的父亲,而当他亲眼目睹三叔所遭遇的一切迫害之时,他终于看清了自己父亲的真实面目。或许他也知道赵光义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可是他对于自己父亲用如此卑劣的手段为他争取到皇位继承权而感到愧疚和羞耻。他恨自己的父亲,当然也恨自己父亲的那些帮凶和爪牙,诸如赵普和柴禹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联想到赵元佐在被封为楚王之后赵普突然就被罢相,这里面的原因或许跟赵元佐不无关系。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赵元佐也选择了面对现实,他的三叔已经被自己的父亲给彻底打倒了,他接受了这个事实,他虽然奈何不了自己的皇帝父亲,但他要让赵普付出代价,他要为自己的三叔找回一点公道。至于他敢于这样做的理由和资本,很简单,因为赵光义器重他并把他当成了接班人来培养,可以说他赵元佐越是表现得有情有义,赵光义就越是觉得这个孩子他日必能成为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