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反省己身有利于个人身心的成长进步,但过度自责显然有害心理健康,赵光义是有大智慧的人,更是个懂得心理保健的心理学家。自责?没有的事!
对于任何人而言,知道出问题了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或者是为这个问题所找到的答案是错误的却又浑然不知,这最后的结果必然是错误和悲剧会一再重复地上演。毫无疑问的是,雍熙北伐彻底失败之后赵光义一定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和总结,可惜的是,无论他怎么去总结和反省最终都没有把矛头对准自己。他不是不肯承认自己在军事上是一个庸碌之辈,而是他压根就不知道自己是一个庸碌之辈,简而言之,在这方面他不自知。
小主,
我们之所以要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我们想在这里蓄意攻击和批判他,而是他接下来所做的事正是在为上述所言做生动地诠释。
辽军从河北撤军以后,赵光义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完成了一件在他看来堪称天才之作的艺术品——《御制平戎万全阵图》。这是一个用以指导宋军如何与辽军进行野外作战的阵图,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让赵光义引以为傲的作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这个大阵由前军、中军、后军以及左右两翼构成。中军是整个大阵的主力兵团,它由三个并列的正方形方阵组成,每个方阵周长二十里并各配备一个统帅。方阵之间的间隔是一里,也就是说整个中军大阵的长度是十七里。
具体到每个方阵而言,前后左右每五步(约八米)设战车一乘(由四匹马拉动的战车),每乘配备二十二名手持各类兵器的士兵。每阵战车共计一千四百四十乘,每阵另配有五千名充当机动力量的步兵。整个中军合计战车四千三百二十乘、士卒十一万零四十人。此外,每阵还有八座了望塔,每个塔配备士卒八十人负责守塔。
再来看大阵的左右两翼。两翼都是呈前后两阵落定,前阵共计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个骑兵,共计六千二百五十名骑兵。后阵共计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骑兵。也就是说,左右两翼各自配备了一万名骑兵,共计骑兵两万名,另外还有探马六百五十骑。
大阵的前军和后军相对两翼来说就打了个对折,前、后军也是两列骑兵前后落定,前列共计六十二队,每队五十名骑兵,共计三千一百名骑兵。后列共计六十二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计一千八百六十名骑兵,前、后军另有探马四十骑。前、后军各五千名骑兵,共计一万名骑兵。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前后左右都由骑兵保护起来的巨型战车方阵,整个大阵算下来共计十四万余人。
怎么样?看上去这个大阵是不是很拉风?如果真的打起来,对面就算是有二十万辽国铁骑,可只要这个大阵整体移动起来那指定是分分钟让对方“樯橹灰飞烟灭”。
很遗憾,在整个宋辽战争甚至是整个宋朝的军事历史上这个所谓的“万全”阵从始至终也没见它亮过相,更别提他打赢过哪场战斗。至于原因也很简单,你赵光义只是给潘美等人发了个阵图,可你给他们足够的士兵、战马和战车了吗?宋朝往后的皇帝又有谁给哪位将军配发了这么多的士兵、战马和战车?
这些倒是次要的,关键是这么大个军阵要多大一块平地才能摆得下?好吧,就算这个大阵是专为河北的平原地形所设计的,可问题在于这个庞大的军阵不可能做到整体移动且进退一致,所以你只能等着辽国人主动向你冲过来,可如果人家不跟你打呢?我辽国人全是骑兵,我不打你的这个大阵,我绕过你去抢劫周边兵力空虚的城池或乡村,你又该怎么办?你追不追?如果你不追,那我可就去实施三光政策了,追的话你只有三万骑兵,等到你追远之后我用数倍于你的兵力跟你的骑兵对冲,如此就是君子馆之战的重演。而且,你的大阵这时候就没有了骑兵的掩护,那么我再分出一支数万人的骑兵来攻打你的中军大阵,你说你最后死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