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光义下旨封赵元侃为开封府尹的同一天,时年仅三十三岁的寇准以左谏议大夫之职充任参知政事,寇准也就此成为了大宋帝国宰相集团里的一员。看看站在寇准身边的两个人是谁?五十岁的宰相吕蒙正和六十岁的副宰相吕端。为此,赵光义还在事前特意找到吕蒙正为寇准这个看似资历尚浅的年轻后生美言了一句:“寇准临事明敏,今再擢用,想益尽心。”
此时,吕端虽然早就是参知政事,但他的本职是右谏议大夫,现在寇准以左谏议大夫之职兼领参知政事让他这个花甲老人也感受到了“压力”。如果按照本职来论,那么寇准的地位是要比他高那么一小截的。于是,吕端上疏请求以后每次朝会将自己的站班顺序排在寇准的后面。赵光义虽然宠信寇准,但吕端同样是他的“爱卿”,他随即将吕端也任命为左谏议大夫并让其在朝会之时仍然列位于寇准之上。
忙完了这些,赵光义才再将目光投向了蜀川,他的那份罪己诏就是在这个时候下达的。现在回首这大半年的时光,赵光义定然会好生一番感慨,年初的时候他在西南西北两个方向同时用兵,胜负未知的同时他还得时刻夹紧尾巴提防辽国人可能会有的入侵。天佑宋朝,现在蜀川平了,李继迁也再次低头认错了——虽然不是真心的,而辽国人在这一年里从始至终都一动不动,储君的人选敲定了,宰相的接班人也选好了。直到这时,赵光义才算是将自己紧绷的神经给舒缓了下来。
这年的十一月,赵光义站在大宋的地图面前凝视良久。他心中所想到的人还是西北方向的李继迁,这个人始终都让他难以安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狡猾的党项人甚至比萧燕燕还要难以对付。
赵光义决定去敲打一下李继迁,但他的方式用得很高明。他派张崇贵给李继迁送去了大量的器币、茶叶、中草药和绸缎,这些可是李继迁之前要用无数人的性命才能换来的好东西。赵光义此举当然不是梦想着以此能让李继迁乖乖听话,李继迁是什么人他是清楚的,他还没这么幼稚。此举的用意在于一来可让张崇贵将沿途的风土地貌给记下来甚至是画下来,以便今后李继迁再次叛乱时可以随时过来砍人,二来就是他要给李继迁来一个下马威。
李继迁对张崇贵所带来的礼物和赏赐当然得笑脸相迎,张崇贵随即对他宣读了赵光义的诏书,其中一句是:“ 既除手足之亲,已失辅车之势 ”。这句话可以说是毫无善意可言,赵光义这完全就是在赤裸裸地威胁李继迁,言外之意就是:李继捧现在已经被我拿下了,你今后要还敢乱来可就是单打独斗,而李继捧就是你的前车之鉴。
李继迁闻言大惊,如此说来,他之前的投诚以及进贡甚至是引咎自责都没有让赵光义彻底信任他,这对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他虽然也不想乃至于从来就不想给赵光义的使者跪下,可眼下却不是他发飙的时候, 他还需要赵光义再给他一点发育的时间。为表自己这次是真心归顺,李继迁在张崇贵走后马上又派他最信任和依靠的亲信张浦带着大量的战马和骆驼去往开封向赵光义进贡示好。
关于这个张浦,我们在前面也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他。李继迁从最初只有十几个随从的游击小队长发展到后来威震西北以及河西的一代枭雄,这前后的整个过程张浦都全程参与,可以说李继迁能有今天的这番成就,他张浦是功不可没,我个人甚至觉得此人对李继迁的作用和影响力堪比张良之于刘邦。
说来也是可喜可贺,西夏、辽、元、清,这些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之所以能够从部落制的落后制度和社会一跃进入封建社会,然后主宰一方甚至是主宰华夏全境,这其中类似于张浦这样的汉人可谓是居功至伟。他们这些人更是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永垂青史的贡献——他们用千百万本族同胞的性命和鲜血染红了他们的官帽并成就了他们一生的抱负和功绩。如此也可谓之壮矣!
李继迁能把张浦派到开封去朝贡可谓是充分地彰显和表达了他对宋朝的诚心归附,毫不夸张地说,张浦对他的重要性是无人可以取代的,甚至连他的老母和妻儿都不能,他让张浦去往开封的这番诚意仅次于他亲自前去朝见赵光义。当然,李继迁绝不敢冒这个险,只要他敢来开封,那赵光义就绝对敢把他强留在开封,这无非就是在历史上再制造出一个钱俶而已。不过,我们也有理由怀疑这是张浦本人给李继迁献上的一道计策,而他的以身涉险无疑也彰显了他的智慧和谋略,他赌的就是李继迁和他本人的前途和命运,唯有如此他才能为李继迁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以及更多的发展壮大的时间。
这事的结果就是张浦赌赢了,赵光义没有再继续为难李继迁,而且最后他也把张浦给放了回去。赵光义也就此明白李继迁绝非短时间内可以制服或降服,他和李继迁之间的这场较量还得另外从长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