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罪在朕躬

同时,赵光义还专门在京城设立译经院命人翻译佛经,这也让一众来自于西域、吐蕃和天竺的高僧纷纷慕名来到开封交流与弘扬佛法。在经历了柴荣时期的所谓“世宗法难”之后,佛教事业再一次迎来了它的春天。

除了在京城修建佛寺和道观,赵光义还命人在五台山、峨眉山和天台山等全国各地的佛教胜地花费巨资大肆修建或改建了数十座佛寺,其中最为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当时矗立在峨眉山白水寺里的那尊“普贤菩萨”铜像——据传此铜像重达六十二吨。

事实上,与京城的座座流光溢彩的道观和佛寺相比,这尊高达六十余吨重的菩萨铜像其实还显得有点寒酸,这里简单罗列一些京城里的规模宏大的道观和佛寺:道观太一宫,总共一千一百间房舍,前后历时两年修建而成;道观上清宫,总共一千二百四十二间房舍,用时七年时间建成;佛寺开宝寺耗时八年而成;启圣禅院耗时六年而成。这两座佛寺耗资高达亿万贯铜钱,其富丽堂皇的程度比之皇宫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与此同等规格的佛寺在开封城里还有好多座。亿万贯铜钱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按照一贯铜钱等价六百元人民币来计算,一亿贯就是就是六百亿人民币,即使对折一半也是三百亿,这个数字放在当时无疑是极其令人感到震惊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眼见赵光义如此不惜重金地修建佛寺和道观,当时担任知制诰且一向以敢于直言犯谏而着称的田锡上疏对赵光义指责道:“众以为金碧荧煌,臣以为涂膏衅血”。时任参知政事的王沔也有相同的看法:“土木之工,必有劳费,不免取百姓脂膏尔。”

赵光义这次率领文武百官和宗室勋贵前去祈福的皇家道观正是我们在上面所提到的总计拥有一千余间房舍且耗时七年才修建而成的上清宫。王沔上面的这句对赵光义的劝谏也正是发生在上清宫的修建期间,可当时赵光义对此又是怎么回应的呢?

他说:“ 爱卿你多虑了,朕当初在当晋王时,太祖皇帝对朕特别友爱,他给朕的赏赐不可计数。这些佛寺道观都是朕用这些存下来的私钱修建的,国家府库里的钱朕可是分文未取!”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句话会怎么想,至少我个人认为赵匡胤实在是对自己的这个导致他家破人亡的二弟太好了。如果赵光义所言非虚,那么他在当皇帝之前无疑是整个大宋朝无可争议的首富,即使放在当今社会也是一个资产数以千亿计的超级富翁。可是,人家现在是皇帝,他说什么有谁敢去质疑?

那么,我们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赵光义为什么会如此地尊佛重道呢?他自己给出的解释是——为百姓消灾请福 。可是,真相确实如他所言的这样吗?还是说我们上面的这一番长篇大论的分析和猜测才是真相呢?当他在与道观和佛寺庙里的各路神仙和菩萨相互凝视之时,这个常年在身体和灵魂上饱受折磨的老人,这个在内心埋藏了太多的秘密且背负了太多罪疚感的老人,他所祈福的对象真的只是他治下的天下苍生吗?或许有这种成分在里面,但却绝不是全部,否则他赵光义就不是皇帝,而应该是一心修道参佛为千万生灵的福祉而奋斗终生的万古第一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