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我还可以更多的!

好在理智还在,高兴过后李斯立马回复了仪态端庄,毕竟是李大家嘛,可不能失了形象。

始皇帝看见正常版的李斯满意地点点头,朕的心腹大臣没疯,还能继续干活,真好!

李斯在不经意间又让自己捡回了一条老命,只能说是天不绝李斯!

李斯更加不知道的是,他八个字就让华夏男人疯狂了两千多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其实不仅仅是始皇帝跟李斯注意到了《峄山碑》,大秦的其他大臣们也看到了,酸泡泡冒个不停:

说得谁不会写小篆一样,我们写的也不差啊?

怎么就单单李斯的流传下来了,这不是偏心是什么?

在始皇帝面前最得脸面就算了,凭什么在后世最出名还是你李斯?

我们自认并不比你李斯差多少,不就是石碑刻文吗?

我们也会的,你刻《峄山碑》是吧,那我们就刻《泰山碑》《邙山碑》只要是有名的山我们都刻上,我们要刻多多的石头,全国各地都放上一刻,主打的就是一个广撒网多捞鱼,总会有一个会流传到后世的吧?

还有自己的家庙里面也要保存一刻,还有立下祖训要后世子孙代代相传才能万无一失。

到时候出风头的就不单单是他李斯了,说不定我们的刻碑更受欢迎也有可能!

大秦的官员是不满意出风头的是李斯,他们还是很自豪大秦的小篆会如此受后世人的追捧。

其他朝代的人也开始争相寻找属于他们朝代符号代表的作品,一时间好不热闹啊。

大汉,汉高祖时期。

邦子哥兴奋地跳脚:“子房,快看!这是我们大汉的隶书!”

刘邦拉着张良激动地伸手指向《峄山碑》的旁边,隐隐露出来的《曹全碑》。

在场的文武百官们都激动起来,好像是自己写的作品一样高兴。

对比了一下李斯的《峄山碑》在看看他们的《曹全碑》汉朝的人又开始心理不平衡了:

凭什么李斯的《峄山碑》占据了主角C位,而我们大汉的隶书《曹全碑》只有这么一点点的镜头,要不是乃公的眼睛够尖错过了都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