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说,兖王在军中并无根基,各地守军又怎会甘心臣服。

只怕他前脚害了官家,后脚各地驻军统领便会以诛杀逆贼的旗号纷纷起兵,攻入汴京了。”

玉燕还有句话没有说出口,那便是现在汴京的守军力量,大部分可是掌控在庞太师手中。

当今朝堂,文治昌盛,武备渐衰,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朝廷往往派遣文臣以统御、监督之责。

而庞太师作为当朝首辅,文臣之首,统领汴京禁军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但和那些只知纸上谈兵、盲目指挥的文臣不同,庞太师在军中其实颇有威望。

这不光是因为他有一个在边境从军,建功立业的儿子,更是因为他本人乃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

老头儿虽然年纪大了,平时又端着一副老成持重,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模样,但性格其实十分火爆。

辽国挑衅?干他!西夏搞事?干他!高丽嘚瑟?干他!

他身为文臣,却从不因身份之殊而轻视武将,甚至暗中给他们使绊子,反而对他们颇为敬重,时常挺身而出,为将士们的利益据理力争,深得军心。

想当初金沙滩一役,他也是极力主张派兵支援,只可惜终究还是去晚了一步。

后来杨家几乎满门壮烈,也是他进言为杨家立碑追封。

因为有这样的良好关系在,佘夫人才得以放心将杨家唯一的独苗杨宗保交到庞统手里。

虽说玉燕一向不惮于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人性,觉得庞太师此举是为了拉拢武将。

但不管他目的如何,总归做的事情是好的。

听庞飞燕说,庞太师年轻时曾身患重疾,因身体孱弱,不得不放弃武途,转而专心治学。

如此想来,倒是能理解庞太师的所作所为了。

玉燕严重怀疑庞统弃文从武,其实就是受了庞太师的影响,在帮他老爹完成想要驰骋疆场的心愿。

不然若是庞太师真有意让庞统和他一样步入仕途,入朝为官,应该是像平宁郡主培养齐衡一样,让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不是请了武功高手暗中教导,从小便培养他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