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生性简约质朴,从不喜好奢华浪费之物。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日常用度,她都秉持着“够用即可”的原则。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不仅体现了她个人的高尚品质,更在宫廷内外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

对于膝下的诸位皇子,长孙皇后亦是严加要求。她深知教育之重要性,时常训诫他们要以谦恭节俭为立身之本。在她的悉心教导下,皇子们逐渐养成了谦逊有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此外,长孙皇后对外戚之事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并以前朝历代的兴衰成败为借鉴。她深知外戚专权往往会导致朝政混乱、国家动荡,因此在临终之前,仍不忘特意叮嘱后人切勿让外戚身居高位、掌握重权。这份深谋远虑和忧国忧民之心,着实令人钦佩不已。

长孙皇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皇后,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她的着作有《女则》三十卷。后又遗失,《女则》是长孙皇后读前朝历代史书所写的读书笔记,旨在鞭策自己成为一个更好更优秀的皇后,并不是什么约束女子的书,而是教导后妃怎样生存的。她还写有《春游曲》一首。《春游曲》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和女子心情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春游曲

唐·长孙姓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能挥毫泼墨写下如此动人诗句的女子,其才华和品行定然超凡脱俗,绝非寻常之人可比。也唯有这般才情出众、德艺双馨的奇女子,方能令唐太宗李世民刻骨铭心,久久难以忘怀。

想当年,李世民因功勋卓着、威震天下,招致了太子李建成的深深忌惮与猜疑。在此危急关头,身为李世民妻子的长孙氏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起缓和双方矛盾的重任。

她不辞辛劳,频繁穿梭于宫廷之间,对太上皇李渊极尽孝道,同时还积极地与后宫中的嫔妃们建立良好关系,旨在弥补自己的丈夫与皇帝之间渐生的隔阂,从而为李世民在宫廷内部留存一份坚实的支持力量。

然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尽管长孙氏竭尽全力想要化解这场危机,但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之间的矛盾终究还是如火山般彻底喷发。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氏毫无惧色,更未选择退缩逃避,而是毅然决然地坚守在丈夫身后,与同胞兄长孙无忌以及房玄龄等一众秦王府的心腹幕僚齐心协力,坚定地支持着李世民。

不仅如此,长孙氏更是亲赴前线,鼓舞士气。她那温婉而坚毅的话语犹如春风拂面,温暖着每一名将士的心田;又似战鼓催征,激励着众人奋勇向前。

面对这位勇敢无畏且深明大义的女主人,将士们无不为之感动涕零,纷纷感恩戴德,并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生死攸关之际,李世民身旁仅有长孙皇后相伴左右,至于他们膝下的子女,则一个都未曾携带。

话说那秦王李世民与秦王妃自幼相识,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自年少之时起,他们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携手并肩走过无数风风雨雨。无论是战火纷飞的乱世,还是险象环生的困境,二人始终相互扶持,同进同退,生死相依,从未离弃彼此片刻。

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长孙氏深知世事无常,生命脆弱如蝼蚁。于是,她悄悄地将一包毒药系在了自己纤细的腰间,心中暗暗发誓:倘若夫君不幸遭遇不测,先行离去,那么她定不会独自苟活于世。这包毒药,成为了她对爱情坚贞不渝的象征,也是她甘愿随夫赴死的决心体现。

时光荏苒,经过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天下太平之日。秦王李世民登上皇位,君临天下,而长孙氏也因其贤德淑惠,顺理成章地被册封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贵为一国之后的长孙氏,不仅姿容秀丽,端庄大方,更有着出众的才情和高雅的品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平日里,长孙皇后酷爱阅读各类书籍图传,对于知识的渴望犹如久旱逢甘霖。哪怕是在梳妆打扮这样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她手中依然紧握着一卷书册,不肯稍有懈怠。闲暇之余,她常与夫君一同坐拥书城,共执书卷,或品茗论道,或谈古说今,夫妻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厚,琴瑟和鸣,令人艳羡不已。

然而,尽管长孙皇后博古通今,见识不凡,但她始终坚守着一条重要原则——绝不干涉朝政之事。每当唐太宗李世民因朝中之赏罚事宜向她咨询意见时,长孙皇后总是婉言相拒,以“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古语为托词,表示女子不应参与政事。

可李世民偏偏对妻子的见解颇为看重,执意要与其探讨商议,甚至再三追问不休。面对丈夫如此执着,长孙皇后亦是无可奈何,最终选择以沉默相对应,不再回应他的任何问题。见此情形,李世民纵使身为九五之尊,也只能徒呼奈何,拿这位固执己见的爱妻毫无办法。(其实长孙皇后不是没有干政,她只是暗暗的在一些地方提出见解而已)

长孙皇后的智慧和优雅使得她能够巧妙地付出,尤其是在与皇帝丈夫的相处中。她知道如何给予和接受爱与感恩,同时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并维护自己的原则。

她一路走来,与丈夫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她的付出和智慧使得她成为了一个备受皇帝和臣民尊敬和敬仰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