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学者提出观点称,赵匡胤在世之时并未清晰地表明过欲将皇位传给赵光义之意,况且当赵匡胤逝世之际,其子赵德昭已然长大成人,完全具备继承皇位、执掌天下的能力和资格。
且不论那“金匮之盟”到底是真是假,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于宋朝的政治格局所带来的影响堪称深远至极!要知道,这所谓的“金匮之盟”可是明确地确立了宋朝皇位传承的一项根本性原则——兄终弟及。
自宋初起,此原则便犹如一道铁律,深深地烙印在了大宋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之中,并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得以广泛施行。
无论是哪朝哪代,只要涉及到皇位的更迭交替,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遵循着这条由“金匮之盟”所定下的规矩行事。
然而,时光荏苒,朝代变迁,一直延续至南宋时期时,这一曾经坚如磐石、雷打不动的原则终于还是被无情地打破了。
此后,宋朝的皇位继承方式又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曲折的变化,但其最初所奠定的根基却始终无法被轻易抹去。可以说,“金匮之盟”就如同一个深埋于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基石,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在宋朝的政治舞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话说那宋太宗赵光义自从登上皇位之后,心中一直急切地渴望着能够有所作为,以此来彻底洗清外界加诸在他身上那所谓“篡位”的恶名。于是乎,经过一番筹谋与策划,他毅然决然地发动了一场惊天动地、载入史册的大战役——高粱河之战。
时间回溯到宋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辽国保宁十一年)的时候,当时宋军一心想要将幽州这座重要城市纳入自己的版图之中。要知道,这幽州在那时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乃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北京市,而在辽国,则被称为南京。然而,就在高梁河这个地方,宋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
原来啊,宋太宗为了重新夺回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拱手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可谓是煞费苦心。这片广袤的土地从北京一直延伸到山西大同一带,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终于,在太平兴国四年的五月份,宋军成功地平定了北汉。或许是胜利冲昏了头脑,亦或是急于求成,宋太宗竟然在军队还未来得及休整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匆忙下令调转兵力,直接朝着辽国发起进攻,妄图趁着敌人毫无防备之际,一举将幽州收入囊中。
可谁能料到,辽国的景宗耶律贤可不是吃素的主儿。当他获悉幽州陷入困境之后,立即火速调遣精锐骑兵前去增援。一时间,战场上风云突变,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
辽军突然发起凌厉的反击,如汹涌潮水般向宋军扑来。宋军猝不及防,三面同时遭受敌人的猛烈攻击,刹那间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原本严整有序的阵列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士兵们惊恐万分,纷纷四散奔逃。战场上喊杀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
面对如此绝境,宋军全线崩溃,如同决堤之水一般迅速向后败退。这场溃败导致无数士兵惨死沙场,据粗略统计,死者竟达一万余人!而此时,身为大宋皇帝的宋太宗赵光义也不得不仓皇出逃。由于情况紧急,他甚至来不及寻找一匹骏马,只得匆忙登上一辆破旧的驴车,狼狈不堪地逃离战场。
赵光义在这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中,大腿不幸中箭,但求生的欲望驱使着他咬紧牙关,继续拼命驾驭着那辆驴车狂奔。整整一夜,他不敢有丝毫停歇,一路疾驰两百余里。终于,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幸运女神的眷顾,他成功地摆脱了穷追不舍的辽国骑兵。
就连那身经百战的宋军将士们,也无法望见他们大宋的皇帝在这混乱战局中仓惶逃亡的身影。后方的将领们更是满心悲怆与绝望,纷纷暗自思忖着:恐怕皇帝已经不幸殒命于这场残酷的战争之中了吧?
于是乎,一些心思活络的将军开始暗中谋划起来,他们觉得国不可一日无君,既然皇帝已然生死不明,那么就应当尽快拥立新主以稳定军心、重振朝纲。
而在众多人选当中,宋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因其出身高贵且颇具才能,成为了这些将军心目中最为合适的新君人选。一时间,拥立赵德昭为帝的呼声在军中渐渐高涨起来。
然而,这件事情却犹如一颗深埋在赵光义内心深处的毒刺一般,无时无刻不在刺痛着他的心弦。每一次回忆起那令人不快的场景,那根刺便会更深地嵌入他的心头,让他难以释怀。
小主,
与此同时,对于赵德昭而言,这竟成为了一道无法逃避的催命符咒。它如同阴影般笼罩在赵德昭的头顶上方,时刻威胁着他的生命安全。
无论赵德昭如何努力去摆脱这个可怕的诅咒,但命运似乎早已注定,那道催命符就像是一个无情的刽子手,一步步地将他推向死亡的深渊。
当辽军追到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时,见已经无法追上赵光义,方才无奈停下追击的脚步。这次高粱河之战,不仅是五代十国时期终结后的一场关键战役,更是彻底打乱了宋朝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经此一役,宋朝在军事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总体上开始处于下风。
在战斗中,辽军充分发挥其强大的骑兵优势,从远方火速赶来增援,巧妙地化被动为主动,给予宋军以致命一击。反观宋军,则因为轻敌冒进,初战即遭遇惨败,这一结果对于日后与辽国的交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使得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扭转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