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南宋名将

然而,到了晚年,或许是历经沧桑,看透世事无常,他选择闭门谢客,不再过问军政事务。平日里,他闭口不谈兵法战事,而是悠然自得地徜徉于美丽的西湖畔,以此自娱自乐,安享天伦之乐。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 1151 年),那位曾经名震四海、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豪杰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享年六十三岁。

他一生功绩卓着,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对其予以高度评价,并追赠太师之位以及通义郡王的封号。

到了宋孝宗时期,更是追封他为蕲王,将其列为七王之一,这无疑是对他赫赫战功与卓越贡献的极大肯定。

而在淳熙三年(1176 年),又赐予他“忠武”这一谥号,进一步彰显了他忠心耿耿、勇武非凡的高尚品质。不仅如此,后来还让他配享于宋高宗庙廷,使其英名流芳百世。

此人名叫吴玠,表字晋卿,乃是德顺军陇干县(也就是如今的甘肃省静宁县)人士。他可是南宋时期声名远扬的一代名将啊!吴玠早年便投身军旅,抵御边疆外敌入侵,尤其在抗击西夏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

自建炎二年(1128 年)开始,吴玠率领军队奋起抵抗金兵的侵略。他和弟弟吴璘皆以勇猛无畏且智谋过人而闻名于世,他们兄弟二人曾先后效命于曲端、张浚等人帐下。

然而,在那场着名的富平之战中,宋军遭遇失利,但即便如此,吴玠依然坚守阵地,牢牢地扼守住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战略要地,一次又一次地击败来势汹汹的金军。

正因有吴玠这般英勇无畏、冲锋陷阵在前,才使得蜀地得以长期安稳无事,故有史书记载道:“若无(吴)玠挺身而出,奋勇当先,抵挡敌军攻势,恐怕蜀地早已沦陷敌手许久了。”

吴玠为官期间,大力推行改革措施以整顿政务。他坚决淘汰多余无用的官员,精简机构,以此提高行政效率;同时严格控制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现象,节省了大量财政资源。

此外,他还积极倡导广泛设立屯田,鼓励军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作物,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也减轻了百姓负担。

对于那些因战乱而废弃损坏的水利灌溉设施,如堤坝、水堰等,吴玠组织人力加以修复,使得农田得以充分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物资运输方面,吴玠与胡世将共同创立了转般折运法。这一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保证了军队和民众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由于这些得力的政策和措施,当地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粮食储备日益充足,为稳定局势和抵御外敌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吴玠因其卓越的功绩,最终官升至四川宣抚使,成为一方要员。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绍兴九年(公元 1139 年),年仅四十七岁的吴玠不幸病逝。

朝廷对其功勋给予高度评价,追赠他为少师,并赐予谥号“武安”,以表彰他生前保境安民、英勇抗敌的伟大贡献。到了淳熙三年(公元 1176 年),吴玠更是被追封为涪王,位列七王之一,名垂青史。

再说刘锜,字信叔,乃德顺军(现今位于甘肃省静宁县一带)人士。他出生于将门世家,父亲是泸川节度使刘仲武。

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刘锜跟随其父投身军旅,历经战火洗礼。早在宋徽宗时期,刘锜就因为才华出众得到高俅的举荐,担任阁门祗候一职。

南宋政权建立后,刘锜获授陇右都护之职。在此期间,他多次率领宋军与西夏军队交锋,屡战屡胜,声名远扬。

凭借着赫赫战功,刘锜引起了名臣张浚的关注和赏识。随后,张浚对他予以提拔重用,让刘锜参与了重要战役——富平之战。

绍兴十年(公元 1140 年),刘锜迎来了军事生涯中的高光时刻。在着名的顺昌之战中,他指挥有方,大破金兵,尤其是给金军统帅完颜宗弼造成沉重打击。

此役过后,刘锜威名大振。不仅如此,他还派出部分兵力支援岳飞北伐,为收复失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次年,刘锜再次展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于柘皋之战中大破金军,令敌军闻风丧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此后的日子里,由于种种原因,刘锜竟被剥夺了兵权,改授为荆南府知府这一职位。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绍兴三十一年(公元 1161 年)。金主完颜亮野心勃勃地挥师南下,妄图一举吞并南宋。

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朝廷不得不重新起用刘锜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刘锜临危受命,担任太尉以及江淮浙西制置使等要职,肩负起抵御金兵入侵的重任。

可惜天不遂人愿,此时的刘锜已然年老体衰且疾病缠身,无法亲自奔赴前线指挥作战。无奈之下,他只能派遣自己的参谋军事虞允文前往采石矶督战。

小主,

好在虞允文不负所托,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取得了采石矶大捷,击退了来势汹汹的金军,为南宋保住了一线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