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内,晨曦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皇帝李轩疲惫却坚毅的面庞上。近些时日,内有宫廷纷争隐隐浮现,外有边疆局势暗流涌动,桩桩件件棘手之事,如沉甸甸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令他辗转难眠,满心忧忡。
这日早朝,气氛凝重得仿若暴风雨前的宁静。大臣们身着朝服,位列朝堂两侧,个个神色各异。吏部尚书王大人,迈着看似沉稳却暗藏玄机的步伐出列,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陡然拔高,打破了朝堂的死寂:“陛下,臣有要事启奏!臣弹劾首相林文渊,其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行径恶劣,有负皇恩,望陛下明察!” 说罢,他双手呈上几封密信,那密信的纸张在晨光下泛着微黄,仿佛承载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林文渊身形猛地一震,犹如遭受雷击,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他双膝一软,“扑通” 一声跪地,声泪俱下,高呼:“陛下,臣冤枉啊!臣自踏入仕途,便一心为国,殚精竭虑推行改革,所做诸事皆为我大永王朝的千秋基业着想,怎会行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定是有人蓄意诬陷,欲坏我朝改革大局,望陛下明鉴!” 他的声音颤抖着,透着无尽的委屈与悲愤,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几欲夺眶而出。
李轩坐在龙椅之上,眉头紧锁,仿若能夹死苍蝇,目光冷峻如鹰,在王大人与林文渊身上来回扫视,好似要穿透他们的内心,探寻真相。他深知,林文渊一直以来忠心耿耿,是他改革路上的得力臂膀,为王朝的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那些个日夜研讨国策、奔波各地推行新政的画面,一一在他脑海中闪现。可如今,王大人所呈的证据又看似确凿,密信上的字迹、印章,都透着一股让人难以忽视的 “真实感”。
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的面露惊惶,似乎担心这朝堂的动荡会殃及自身;有的眼神闪烁,暗自揣测着这场权力争斗的走向;还有的微微摇头,对眼前的局面表示痛心与无奈。
此时,一向刚正不阿、素有 “铁面御史” 之称的御史中丞张大人,迈着大步出列。他身姿挺拔,面容冷峻,目光如炬,直视前方,朗声道:“陛下,此事关乎朝堂清明,国之根本,臣恳请彻查此事,还朝堂一个公道,还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张大人的声音铿锵有力,在朝堂上空回荡,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李轩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当即下令:“朕命你即刻成立专案组,由你领衔,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查明真相。无论涉及何人,绝不姑息!”
专案组迅速组建,成员皆是从大理寺、刑部等衙门精挑细选而来的干练之才。张大人一声令下,众人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迅速展开行动。
他们四处寻访证人,可刚锁定的关键证人,不是莫名失踪,便是被人威逼利诱,改口否认所知实情。有个曾在林文渊府上当差的小厮,本已答应出面作证,可一夜之间,竟消失得无影无踪。待找到他家时,只见屋门大开,家中一片凌乱,老母亲坐在地上号啕大哭,嘴里念叨着 “造孽啊,儿啊,你去哪儿了”,让人揪心不已。
核查账目更是困难重重,户部的账本被弄得混乱不堪,数字似被人恶意篡改,前后矛盾之处比比皆是。负责查账的官员们看着那一堆堆账本,眉头皱成了麻花,满心无奈。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吏,摇头叹息道:“这般乱象,老夫从业数十载,也是头一回见,分明是有人蓄意为之,不想让真相浮出水面啊。”
京城街头巷尾,流言仿若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每一个角落。百姓们围坐在茶馆酒肆,对朝堂之事议论纷纷。“听说首相大人贪污受贿,这可咋整啊,咱老百姓的日子才刚有点起色。”“我看呐,这事儿没那么简单,首相大人平时看着挺正直的,会不会是被人陷害了?” 人心惶惶之下,一些人开始对改革前景产生怀疑,街头的生意都冷清了许多,以往热闹的集市如今也门可罗雀。
在这混乱局势之中,王大人却暗自得意。他回到府邸,屏退左右,坐在书房的太师椅上,翘着二郎腿,手里把玩着一块玉佩,嘴角勾起一抹阴笑:“林文渊啊林文渊,跟我斗,你还嫩了点。这次,我定要让你身败名裂,那首相之位,迟早是我的。” 他心中打着如意算盘,想着只要扳倒林文渊,自己就能大权在握,到时候,还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而林文渊则被困在府中,仿若热锅上的蚂蚁。他整日在书房踱步,眼神焦虑,反复思索着到底是谁在背后捅他一刀。“我一心为国,从未有过二心,怎会遭此横祸?”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透着无尽的迷茫与无助。他的夫人在一旁轻声抽泣,孩子们也吓得不敢出声,整个府邸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
后宫之中,皇后孙氏也敏锐察觉到了朝堂的风云变幻。她出身名门,端庄贤淑,一直以来尽心尽力辅佐皇帝,管理后宫。此刻,她深知林文渊对大永王朝的重要性,若他倒下,朝堂必乱,改革大业也将付诸东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