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作为一个旁观者很清楚,其实他也有这种经验。
作为汉太祖的刘邦也苦恼自己的孩子刘盈,性格太过于软弱,甚至想要废了他以刘如意为太子。
但他最终没有这么干,因为他不仅是一名父亲,也是一个皇帝,他能看到刘盈的身后有谁——吕雉。
同属于皇帝,刘邦相信嬴政也不会选择去废一个太子,去立一个新的太子。
只可惜他还没有立扶苏为太子就驾崩了,导致赵高和李斯篡改了嬴政的遗诏,支持胡亥继位。
之后这些人更是伪造了一封遗诏,害死了扶苏和蒙恬。
有很多人想不通扶苏明明手握30万大军,还有蒙恬助力,为什么还要自杀?认为扶苏就是个废物,不堪大任,非常懦弱。
这一点刘邦倒是想得通,并不是扶苏懦弱废物,而是嬴政给的压力太大了。
扶苏不仅作为嬴政的长子,更是大秦的长公子,他每一天都要被无数人审视,身上的缺点会被无限的放大,因此他活得很努力,也很压抑。
众人的目光并不算什么,这种充其量其实也只是外人,可是他每天还要被自己的父亲审视,甚至自己的父亲也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满。
他的行为虽然受到一些儒家的影响,但其实也能看见别人的身影。
作为嬴政的长子,肯定不会只有儒家在教育他,嬴政也会让别人教育他。
因此扶苏受了很多的教育,他受了很多人的影响,但他没有失去自我,反而凝聚出了一个新的自我,有了自己的政治理解。
但他的政治理解与嬴政相反,两人就是走在了两条道路上,因此必然发生矛盾,这也就导致扶苏被发配边疆。
当扶苏看到嬴政的遗诏的时候,刘邦相信扶苏是崩溃的。
他已经够努力了,他已经获得很多人的认可了,他想要让自己的父亲认可自己,可是等来的却是赐死他的遗诏。
扶苏太累了,他的压力太大了,他想要坐下,躺下,死亡成为了他唯一解脱的办法。
他没有了反抗的想法,他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最后他选择了从容赴死。
之后蒙恬因为扶苏的死亡,认为这则消息是真的,他证明了自己的忠心,同样死去了。
到了这一世,知晓了未来消息的嬴政没有选择让扶苏走自己的路,选择强行将路掰正,让扶苏走一条嬴政认可的路。
扶苏这一世没有选择停下,倒下,或许其中也有嬴政的布置,他选择继续承担压力,活下去,进入了一间嬴政早已准备好的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