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被埋没的何良焘

中国生铁冶炼技术传统悠久,一旦与欧洲火炮设计理论结合,就催生出铁炮铸造行业。

明末清初各政权大量仿造红夷大炮,就传世实物而言,铸铁炮远多于铸铜炮。

英国以外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铸铁炮技术明显是源自中国。

《祝融佐理》中还有结合铸造、锻造工艺的双层铁炮、铁芯铜体炮技术,

为其它欧洲炮学着作及明朝西法炮学着作所未见,明显是何良焘的独创。

这类炮通常都是以锻铁为内层,铸铁或铸铜为外层,巧妙地规避了当时铸铁炮容易炸膛的问题,极大提高了火炮的安全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由此可见《祝融佐理》的作者何良焘,是一位学贯中西,才智出众的炮学大家。

然而与上述引用过《祝融佐理》内容的西法炮学着作的作者相比,

何良焘声名并不显着,流传至今的生平事迹也很稀少。

这可能是因为他不是科举出身的缘故。

根据现代学者的考证,其生平事迹大略如下:

何良焘,字烈候,浙江仁和人,天主教徒,

天启间崇祯初,在澳门充任通译,习得造铳、筑台之法。

崇祯八年在温处巡道副使薛邦瑞麾下任军前赞画,于浙江沿海清剿海寇刘香的残部。

薛邦瑞的叙功题稿中称赞他“谋能料敌,计谙火攻。”

可见此人不但是个技术型人才,还有谋略,是个能当策士的人物。

崇祯十一年,在卢象升麾下为赞画,驻防九边重镇中的宣府镇和蓟州镇,专长为制造、使用西洋火器。

也许正是因为在澳门当过通译,才使何良焘有机会接触欧洲炮学的一手资料。

至于其他西法炮学的作者,更多的只能接触二手资料。

这是何良焘与他们的本质区别。

令人遗憾的是,即使是跟随过卢象升这样的名将,何良焘的才能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否则在宣大和蓟镇那样的九边重镇,就应该出现很多由他指导建造的棱堡,而不是只有他参与铸造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