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情况,何良焘给出的解决方案便是结合铸造和锻造工艺的双层复合金属炮。
这种炮内膛为熟铁锻造,外膛为生铁或青铜铸造,内柔外刚,
相比单纯的生铁炮强度高,重量轻,又比熟铁炮体量大,定形能力强,
结合了两种技术的长处,可制造多种攻铳、守铳。
16~17世纪间,世界范围内的复合金属炮主要有铁心铜体、铁心铁体、三层体以上结构三种类型。
其中的铁心铜体炮,是明清战争期间,明朝工匠结合南方发达的铸铁工艺,与嘉靖间弗朗机子铳铁心铜体制法的成果,达到的中国传统制炮工艺的最高水平。
铁心铜体炮拥有重量轻、韧性佳以及安全性高等优点,且较纯铜炮便宜、耐磨损,又较纯铁炮易散热。
流传到现代的明代铁心铜体红夷型前装炮,纪年铭文最早者,为崇祯元年京师兵仗局所制“捷胜飞空灭虏安边发熕神炮”。
据统计,崇祯年间生产的双层前装欧式铁炮,至少还有7门流传到了现代。
不过这种技术的出现,也侧面反应了当时的人对灰口铁的形成机理还没有什么认识,
甚至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纯铸铁炮中,存在性能优于白口铸铁的灰口铸铁。
当时肯定也是存在灰口铸铁炮的。
现代考古甚至还发现过汉代的球墨铸铁,而且疑似还是有意识地生产的。
不过从明代的情况来看,汉代如果真有过这种技术的话,也显然是失传了。
毕竟古代中国在鼓励技术创新和保护技术传承上一直都缺乏有效的制度。
但更大概率还是汉代人能炼出球墨铸铁纯属运气使然。
总之直到明末,中国工匠都还没有发现灰口铸铁和球墨铸铁的形成机理,
甚至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生铁中存在这样性能优良的品种。
否则他们就不至于剑走偏锋地去研发什么多层金属复合炮。
毕竟这种工艺相对纯铸铁炮来说,还是要复杂不少,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都不利于批量生产。
不过相对于青铜来说,双层金属复合炮还是有性价比优势的。
在灰口铸铁炮没有普及之前,这种炮应该可以成为青铜炮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