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翁叔言之有理,是我太着急了

可锻铸铁的生产首先要铸造出白口铸铁。

白口铸铁的熔炼温度较高,一般在1250 ~1350℃之间,这就增加了能耗成本。

不过在17世纪,这倒不是什么问题,毕竟白口铸铁是最容易生产出来的铸铁,

泥模铸造随随便便就可以产出白口铸铁,指望它产出灰口铸铁反而要烧高香。

可锻铸铁的不易生产,成本高主要还在于工艺复杂。

要产生可锻铸铁就需要对白口铸铁进行长时间的石墨化退火处理。

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且退火设备的投资和维护成本也较高。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也是可以制成可锻铸铁的。

现代在河南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南阳瓦房庄冶铁遗址等汉代冶铁遗址中,

就发现过退火脱碳窑,完全可以将白口铸铁处理成可锻铸铁。

虽然可锻铸铁的性能有其优势,但在古代要勉强批量生产它也是得不偿失的。

要批量稳定地生产球墨铸铁和可锻铸铁,既需要成熟的冶金学,也需要成熟的温度控制技术。

而这都要等到19世纪以后才行。

要控制温度,首先就要先能准确测量温度。

而最早应用于冶金领域的温度计,是热电偶温度计和热电阻温度计,都是19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

1821年,德国的塞贝克发现热电效应,为热电偶温度计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年,英国的戴维发现金属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为热电阻温度计的发明提供了理论依据。

1876 年,德国的西门子制造出第一支铂电阻温度计,是热电阻温度计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1877年,法国化学家亨利?勒夏特列设计出了热电偶温度计的结构,并交由卡彭特尔工厂制造,这是最早实现工业生产的热电偶温度计。

所以在19世纪以前,球墨铸铁、可锻铸铁都不可能像灰口铸铁一样实现稳定批量生产。

这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积累实在是太多了,一个草根穿越者的脑容量可装不下这些。

在熔炼过程中,灰口铸铁不需要像球墨铸铁那样添加复杂的球化剂和孕育剂,也不像可锻铸铁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石墨化退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