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劝喻人们莫生机心,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安宁。
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当人心起邪念,心存害人之心时,他人或异类也会立即感应,有所防备。
只可惜这首曲子比较短,李国助前世听管平湖弹奏的录音也不过是五分钟多一点。
从他隐隐约约听到琴声,到现在能听清已过去两三分钟,演奏明显已到了收尾阶段。
李国助不忍踩踏栈道的声音干扰琴音,于是放缓了脚步。
其他人见他如此,也都有样学样。
然而这样没走出几步,琴声就戛然而止了。
这不禁使他生出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因为那位琴手的琴艺着实高超,并不在管平湖之下,
而且还在琴音中寄托了一种独特的情愫,是任何其他人都无法模仿的。
虽然琴声已经停止,李国助却还是在缓慢地行走着,仿佛在期待着什么。
尽管他很想赶快一睹那位琴手的真容,却又怕下一秒,那位琴手又会开始弹奏新的曲目,
而自己若是走得快了,又会被脚步声干扰到琴声。
仿佛是在回应他的期待一般,片刻之后,琴声再次响起。
相比《鸥鹭忘机》,这首琴曲的节奏明显快了一些。
在听了将近一分钟后,李国助终于分辨出了它的名目,
《沧海龙吟》
此曲最早见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的《伯牙心法》琴谱,
据传是诸葛亮之作,但并无确凿史料证实,也有说法称从古代诗文中可知其来源更早。
《伯牙心法》中解题原文提到“沧海龙吟者,音有似于龙吟也”,
龙以海为归,此曲属羽音,羽属水,故曰沧海龙吟。
也有说法认为,古来形容琴音美妙有“琴能动苍海老龙之吟”的说法,因此得名。
此曲以清冷和缓之调,寓飘忽动荡之势。
旋律清婉,如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期间会突然节奏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