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人:「陛下,臣推荐吏部侍郎李明,此人公正廉明,学识渊博,堪当此任。」
刘大人:「陛下,臣认为刑部尚书王刚更为合适,他执法严明,为人正直,必能杜绝舞弊。」
赵大人:「陛下,臣推举礼部侍郎孙清,他熟悉科举制度,且治学严谨,堪为考官。」
郑大人:「陛下,臣以为翰林学士钱远最为合适,他才学出众,深受士林敬仰,必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李世民见朝臣们各执己见,心中暗自思量,决定采取一种更为公平的方式。他缓缓开口道:
“诸位所荐之人,皆有其长。然科举考官之选,不可偏袒任何一方。朕决定,由吏部、礼部、刑部、翰林院各推举一人,组成考官团,共同负责此次科举。”
“除此之外,朕特命虞世南与萧瑀二位爱卿担任巡视官,监督考官之责。”
李世民语气坚定,目光如炬,“虞侍郎文采斐然,萧大人刚正不阿,二人皆为朝廷栋梁,定能确保科举之公正无偏。”
众臣深知虞世南与萧瑀皆为德高望重之人,由他们出任巡视官,无疑是对科举公正性的最大保障。
李世民见状,心中更加笃定,随即宣布道:
“即日起,各部推举之人需尽快上报,朕将亲自审阅,择日公布最终名单。科举大典,乃国之大事,望诸位务必尽心尽力,不负朕之所托。”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安静下来。众臣见李世民已有定夺,且此方案较为公允,纷纷点头称是。
李世民见状,心中稍安,继续道:
“此外,朕将亲自监督考官团的选拔过程,确保无人徇私舞弊。诸位务必遵守规矩,不得有任何不轨之举。若有违者,定严惩不贷。”
众臣听罢,纷纷表态遵命。
不久之后,朝廷重开科举之旨意,犹如春风拂柳,迅速传遍大唐各地。
诏书颁下,四方学子闻讯,无不振奋鼓舞,纷纷摩拳擦掌,预备迎接此决定命运之大考。
科举之期定于一年之后,此举令有志之士得以充裕时间,潜心研读,以期在考场之上,一展所学,博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