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腊月悄然而至,村里的气氛逐渐变得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今年对于鸿儒一家来说,是个丰收年。
责任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尤其是那片盐碱地的小麦,产量出乎意料地好,比别人家一亩地还多打了两袋子粮食。
麦收的时候鸿儒站在田埂上,望着金黄的麦穗,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记得去年这片地还是一片荒芜,多亏了他和家人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丰收。
没到腊八,秋盈家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面粉了。村里的习俗,过年要吃各种面食,寓意来年生活富足、团团圆圆。秋盈的母亲一大早就起来簸麦子,虽然累,但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一边干活一边哼着小曲,秋盈和弟弟也跟着哼起来,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鸿儒的书法生意也随着年关的临近愈发红火。他用高木匠家的镜框装裱书法作品,那些镜框做工精良,样式雅致,与鸿儒的书法相得益彰,让作品更显档次。村里人纷纷上门请他帮忙书写对联、请帖和礼单,鸿儒总是有求必应,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幅作品。他常常在灯下挥毫泼墨,直到深夜,手上的笔杆磨得发亮,但他的脸上却始终带着满足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是他最大的幸福。
对于以农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村民而言,腊月可谓是一年之中难得的清闲时光。
此时,秋季丰收的喜悦早已过去,冬季储藏粮食等物资的工作也已经圆满完成;而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的忙碌尚未到来。
村民们拥有了充裕的闲暇时间,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筹备并参与嫁娶之事当中,丝毫不用担心自家的农事会因为这些喜庆活动而受到任何不良影响。
随着嫁娶之人逐渐增多,村里那位素有“鸿儒”之称的文化人便成为了众人竞相邀请的对象。他那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备受推崇。
人们纷纷上门恳请他帮忙书写各种重要的文书材料,比如详细记录宾客赠送礼品的礼单,精心撰写热情洋溢的请帖,构思对仗工整、寓意美好的结婚专用对联等等。不仅如此,就连婚礼举行场地的显着位置,也要张贴上由这位鸿儒亲手书写的充满吉祥意味的字画或标语,以此增添更多欢乐祥和的氛围,让整个婚礼场面显得格外隆重热闹。
今年过年,鸿儒计划去北京新买的房子那边过年,想着一家去,释杰现在从新兵连分到清河小营,离新房也近,但秋盈有些不愿意去,对于北京她是有些不习惯,感觉人生地不熟,串门的地方都没有,过年也没意思。释超和雯雯放假,要是走了父母身边也没人,俩人因为这个争吵了起来。
“你这是怎么了?咱们一家人去北京过年,多好啊!你妈也想见见孩子们。”鸿儒试图说服秋盈。
“可是北京那么大,我们人生地不熟的,过年有什么意思?再说,释超和雯雯放假在家,要是我们走了,他们父母身边也没人。”秋盈有些生气地说。
“你这是在担心什么?孩子们放假在家,正好可以去北京玩玩,增长见识。而且,我们一起喝爸妈商量下咱们一起去。”鸿儒耐心地道。
“在北京谁也不认识,哪有一点过年的样子?再说,我爸妈要是不去在家多孤单。”秋盈的眼眶红了,声音也有些哽咽。
“你这是在无理取闹!我们去北京过年,是为了让孩子们多见见世面,也是为了陪我妈。你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心,就耽误了孩子们的机会。”鸿儒有些生气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