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果园与林地

1.在拜占庭的农村居民中,在中世纪初期末了时,绝大多数都是隶农与农奴。奴隶制的庄园虽然存在,但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奴隶劳动在农业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帝国的法律对奴隶制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帝国法律禁止自由人占有奴隶,这一规定从根本上限制了奴隶制的扩张。同时,法律允许奴隶与有自由身份的人通婚,这一法令本身就使奴隶得到解放。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奴隶的后代有可能获得自由身份。而且,法律还禁止出卖奴隶,承认奴隶的个人财产所有权,这使得奴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己的经济权益。此外,法律便利并扩大了奴隶的释放,蓄奴仅限于从事家务劳动。然而,虽然法律取消了获得自由的人与自由人之间的一切区别,但奴隶出身的人很少能取得完全的自由。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获得独立谋生的自由。相反,他们倒使得隶农与教会地产上的农奴人数大大增加。隶农和农奴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他们要向地主缴纳地租,地租的形式多样,可能是实物地租,如粮食、水果等,也可能是劳役地租,即需要为地主提供一定天数的劳动服务。

(二)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

2.经济重心的区域转移

1.10世纪中后期,拜占庭的经济重心从小亚细亚转移到帝国的欧洲部分。这一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欧洲部分的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小亚细亚地区。例如,在欧洲部分的一些地区,新的农业技术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同时,一些新兴的手工业作坊不断涌现,生产出更多种类的高质量产品。另一方面,政治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欧洲部分的贵族势力逐渐崛起,他们积极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了更多的人口和资源。

2.这一转移深刻影响了帝国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拜占庭帝国在欧洲部分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与周边欧洲民族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例如,与意大利半岛的贸易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拜占庭的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出口到意大利,同时从意大利进口一些特色商品。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矛盾和竞争。一些周边民族眼红拜占庭在欧洲部分的繁荣,不时发起边境冲突或贸易争端。此外,这一转移还直接影响了帝国的政局。在马其顿王朝末期,欧洲部分的官僚贵族势力开始抬头,他们在政治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加,与小亚细亚地区的贵族势力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这种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帝国的政局变得更加复杂,影响了帝国的稳定和决策效率。

(三)城镇经济活动的差异

3.小亚细亚与巴尔干地区的对比

1.从12世纪开始,在帝国控制下的小亚细亚地区和巴尔干地区,特别是希腊和色雷斯,城镇的经济活动重点出现了差异。在小亚细亚,城市中心的经济基础似乎仍然以农业为主,城镇主要是作为牲畜的市场中心。小亚细亚的城镇周边有着广阔的农村地区,农民们将自己养殖的牲畜带到城镇的市场上进行交易。这里的牲畜市场规模庞大,交易品种丰富,不仅有牛、羊等常见的家畜,还有一些特殊的牲畜品种。城镇中的商人则负责将这些牲畜进行进一步的调配和销售,有些牲畜会被运往其他地区进行养殖或屠宰。

2.在巴尔干地区,虽然所有城镇都依靠农业来满足其基本需求,但小规模的工业和手工业活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经济作物农业似乎在11世纪后成为生活中更突出的特征。巴尔干地区的城镇中有许多小型的手工作坊,如陶器作坊、纺织作坊等。这些作坊生产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地区。在经济作物农业方面,巴尔干地区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一些适合市场需求的作物,如用于制作香料的植物、花卉等。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香料加工、花卉贸易等。

总之拜占庭地区在十世纪中叶农副产品的产出和消费情况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体系,其产出的丰富多样与消费情况的各种特点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当时拜占庭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