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普遍读书的环境之下,对于百姓来说,他们还需要时间获得生存所需,每天累死累活,又怎么能叫他们沉下心来读书?
自古以来,能读书,读好书,有名师教导的,只是少数。
大顺这边修改了明朝遗留的普及教育问题,已经彻底动摇了儒家根基。
朱元璋是当时只能选儒家,所以才搞出了程朱理学作为主推。
而王三是很清楚未来需要走哪一条,路上需要推进哪个方向的进步,所以他动手改课纲、教科书的时候,就是朝着他想要行进的方向努力。
儒家在民间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消退,所有人都抱着《大同论》、《世界大同礼札》这些书,开始求索。
因为王三喜欢做计划,那么历史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能在书上找到影子,意味着王三提前替世人平了信息差。
只要肯读书看报,就能跟进国家的发展,从而脱颖而出。
这就是在绝儒家与许多世家的根基。
一旦信息差被抹平,拼的就是资源、天赋和能力。
而前明的理学世宦们的资源全被大顺一套改造,解决了八九成,剩下的天赋他们可能就是中等,而能力则是要受到崇文阁、讲武堂的二次筛选与钳制。
你要是足够突出,或许能侥幸破开出身的枷锁,但要是没有这个能力,就只能不断的平调,然后五年半级的升迁,在官场碌碌一辈子,再也没有往昔一步登天的可能。
毕竟大顺的行政班子,在王三这些年的梳理之下,已经彻底完善,大明留下的三司被彻底分化,再加上军队、国企、供销社、警队这些治理框架,相互牵制,虽然军队一般不掺和地方治理,但依旧是强势威慑。
不掌握军队,是绝对不可能影响地方局面的。
所以说,儒家不上不下,孔家花了这么多年,这么多钱,这么多精力拱上去的人,最终也只是在中枢任闲差,又或者在负责教育外国质子、贵族、学子,根本不可能直接掺和朝政。
因此,孔衍植的愤怒,大家都缩着,任由他谩骂,也不反驳。
最终,孔衍植苦涩落座:“寻个机会,我要亲自面见皇帝。”
“这……”众人面面相觑。
“这是最后的事。”孔衍植看他们欲言又止的模样,深吸一口气,“我就是一把老骨头,没几年好活了。此事若成,皇帝不会怪罪你们,若是失败,皇帝也不会怪罪你们。自古儒皮扯着,他没有必要现在就掀了。就算是掀了,该有的体面必须要给。否则未来他们王氏也会受到我这样的下场。弃之如敝履,想来他不会想要看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