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的,照明消失了,丹炉内的空间回到了它本来的模样。
姜铃断开了两人共享过来的视觉信号,世界变为由大脑神经模拟出来的虚幻状态,不知名材质的第一壁阻断了灵力感应自然扩张的范围,但增强了其已知区域的感应强度。再加上外骨骼的一些模块的协同作用,灵能力一下子被强化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现在我能触摸时空。
姜铃自言自语道。
她现在能清楚地察觉到那些帮助她的东西是活着的。
千百年来,为了让其他觉醒者做到与之相同的程度,共同体最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借助通用量子超算日夜兼程地制造和检测了数十万种特殊材料,有天然的、有人造的、有无机的、有有机的,最终终于找到了几种可能的构型,而真正作为原料走上生产线的,却是来自地球海洋的一种古老细菌。
诚然,人类文明或许可以脱离母星并飞向宇宙,但若是文明想要更好地发展,那就必定不可能避开行星引力。一颗行星能够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一艘可以远航的巨舰,先不说行星上存在的各种资源,光是自然环境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就不可估量。变化会增加复杂度,复杂度越高,文明对变化的冗余就越大。
人们需要变化,因而他们也需要引力。但很显然,以自旋的方法制造模拟重力肯定是很初级的,更有前景的办法或许就是姜铃即将见到的东西。
在沉默而又无光的黑色之中,她右侧的小鼓突兀地举起四臂并将四只手掌的掌心对准三人中心,似是哭泣又像是开心地大喊一句【不行了,要丢了!】,随即一股巨大的拉力猛地出现在那里。
姜铃赶忙用念力支撑在墙壁上,稳住身形。
【三号,我们开始了。】筝提醒道,【还有别忘了数据采集。】
林怡的躯壳启动了,姜铃很快隔着外骨骼感受到腰部传来的震动感。
视野里出现了一个闪动着的倒计时,她很容易就猜到那是小鼓能坚持的时间。小数点后面有长长一串,足足精确到纳秒级尺度,但小数点前面只有一个两位数,刚刚是“15”,现在是“14”,再过一会儿就要变成“13”了。
姜铃感觉时间在变慢。
这不是错觉。秒与毫秒差了一千倍,毫秒与微秒差了一千倍,微秒与纳秒又差了一千倍,更有甚者,再往下细分还有皮秒、飞秒、渺秒,乃至最后的普朗克时间,当人的反应速度加快一倍,人生的时间便会增加一倍——而现在她拥有了纳秒,凭空多出来的数亿倍人生,足以让她“看”清这个小小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变化。
前方,小鼓所展现出来的灵力技术看起来有些像某种多级压缩机器,每一级对应的力量都不大,但每一级所产生的作用力都能同步增加在下一级之上,以至于中心部位的力量得以指数倍增加,随着时间推移,很快达到了近乎无穷大。这使得丹炉内部极高真空中仅存的微量气体分子相互靠近,逐渐聚合成了一团朦胧的低温氮氧气云。
气云的直径只有7厘米,质量不超过5微克,但在短暂的时间尺度下,它仍旧在强大而无形的吸引力中凝结成了一颗固体尘埃,力量会产生能量,额外的能量让它的表面液化成海洋,随即海洋又因能量紊乱而汽化出一层极薄的大气——仿佛化作了一颗沙砾大小的恒星,并且在400纳秒后发生了热核反应,点燃了其内部的致密核心。
姜铃“看”到数不清的原子核结合在一起,释放出飞速运动的高能粒子的同时,又解放了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推动着时空,将时空挤压出各式各样的褶皱,无数新的物质自此产生,而其中的大部分都成为了光。
光子自诞生起便以光速前行,但这些光却很难逃脱出来,恒星核的物质太过紧密——即使它如此之小、即使光速极快,也仅仅只有极少数光子逃逸出来,而这样的一点点光子,除了少部分被三人的外骨骼表面涂层吸收外,剩下的绝大多数都在几次折射和反射后被收集到预留在第一壁上的两个光通口,并传导到一个巨大的光学系统里,消失不见了。
有别于宇宙中其他的庞然大物,这颗渺小星星的演化进程极其之快,快到仅仅花了20纳秒,氮就不再是其构成元素的主流,然后又过了同样长的时间,就连氧也消失不见了,难以聚变的金属元素快速在它核心处积累,要是按天文学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推断,这颗恒星的寿命显然所剩无几。
然而,吸引力仍在增大。
60毫秒后,恒星内部的聚变反应消失了,在无数个微末之处,原子核外的电量子云开始被巨力强行简并,丢失其不可预测性的同时,在这颗由恒星变化而成的白矮星附近制造了令人惊惧的强磁场,霎时间丹炉内部亮如白昼。这股能量爆发持续了1.5秒,但随着简并态的继续演进,光芒突兀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能射线和规律的电磁脉冲信号。新诞生的东西是一颗中子星,寿命比前一个状态略长,但也没有长到哪儿去,不到3秒,中子与中子间的强互作用力也抵御不了小鼓的持续输出了,坍缩瞬间发生,构成它的物质连带着它们所蕴含的信息一起被事件视界吞噬,消失在无尽的时间尽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