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他从172厂的机要室拿到那份电报时,所有的疑问都烟消云散了。
在一些特定的安全通信场合,电报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甚至到了二十多年后,偏远地区的军队依旧保留着发报机作为备用手段。
这份电报内容详尽得惊人,长到足以让普通职工破产。
许宁快速浏览,也花费了不少时间才读完。
看完前两页,他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哇,我竟然做了这么多?”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宁确实完成了不少项目,但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更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前世遗留的问题,以及缩短开发周期。
至于这些努力究竟为国家省下了多少钱,他并没有过多思考。
然而,电报中的一个细节让他大吃一惊:戴国荣提到,购买这批大型飞机的资金,正是来自十一号工程的节余。
仅外汇就达到了至少十亿美元,还不算人民币部分。
难怪最近几个月,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重生后的许宁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宏伟目标:
在三到五年内,提升自己的影响力,达到能够左右政策的高度。
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几乎实现了这个梦想,尽管他的影响更多是间接的。
为了庆祝这一成就,许宁打算好好犒劳自己一顿。
然而,一封电报的到来却让他的心情复杂起来。
原来,国家派出的代表团前往伊留申集团,希望购买接近完工的十架飞机;
并寻求更长远的合作,同时与图波列夫集团建立初步联系,以支持他提出的国产客机项目。
但谈判并不顺利,双方在价格和支付方式上产生了分歧,导致进展缓慢。
更让人头疼的是,俄易斯方面似乎已经形成了统一战线,不再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