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9章 仙掌凌云与小农经济

虽然没从马主任嘴里得到想要打听到的八卦,不过,更坚定了的小李秃子“八卦”的决心,那啥,时间还长,早晚有一天,哼哼。

北峪村保住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如何保护开发利用的问题。

毕竟,十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被纳入了“规矩”二字。

在规矩底下,许多原本的随意铺陈还有规划,都受到了拘束。

五百多年的古村,延续几百年的老房子,一座有可能作为新发现的道教遗存,北峪村一千多口人今后的生计,叠加起来,考验的就是能力和人心。

夏兆元败走北峪村,之后跟着进来的有三拨人,一是荆明领衔的燕大考古队,二是由主管住房城乡建设、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的副县长洪运负责的市建设局和文保部门组成的古村鉴定保护专家组,第三个就是酒店运营管理公司的项目开发部。

作为和这三方都有关系的北峪村的干外甥李乐,一边这些人联系着,一边还要为自己的毕业论文而努力。

为了不耽误时间,李乐把司机小杜给要了过来。自己就能有时间在周围村子调查的时候,在来回的车上整理资料,码论文。

“你那边转的几个村子,涉及到的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模式,有哪几种?”

手里开了免提,李乐抱着笔记本电脑,坐在后座上,听着大师姐梅苹的声音传出来。

“不同年份,不同乡镇,不同征收项目,不同征收主体,给予的安置模式都有不同,五花八门的,什么都有。”李乐敲了敲椅背,示意小杜开慢一点。

“根据这几天走访的几个村子,加上以前的,主要可以分为五种方式。”

“一是土地换就业,这种方式在早些年计划经济时代,因为牵扯到一个农转非的身份转换问题,很有效。农民们有的宁愿不要地,也要农转非的名额,可随着企业用工方式向市场化的转变,农民普遍在技能和年龄上不具备竞争力,这种政府主导的失地安置,已经不是主流,好多国有企业自身难保,裁人下岗都来不及,那还来得及接收农转工。”

“二是一次性货币补偿,优点是简单,但掩盖了给予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保障生活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

“第三个呢?”

“就像这个夹河沟村,用以土地换社保模式。虽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失地农民年老后生活,部分解决了患病就医的问题,增强了失地农民的抗风险能力,但是一旦这些失地农民未能及时就业,征地补偿款都拿去缴纳保险了,缺乏经济来源,生活一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四是留地集中安置模式,也就是以地换地,五是土地入股,村集体和征地方达成股份合作制模式,最后分红。”

电话那头,等了等,梅苹的软糯声响起,“第四种以地换地的产权问题,制约留用地的充分利用,利用方式比较单一,利用效率其实并不高,而且适用范围有限。”

“第五种,虽然有利于农民土地和收益权的分离,促进了非农化和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保障了土地权益,但这种安置模式所创办的企业,一旦抵御不了市场风险,亏损倒闭,就是失地又失钱,血本无归,而且经营过程中容易出现因为股权和利益分配不均的扯皮,相对来讲利弊无法平衡,很危险。”

李乐笑道,“其实,这也是地方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积累,你不拉长时间线看,得不出结论来。”

“行了,那你就按照这个结构去写呗,条理清晰写,别像前天你给我看的那几页,都是一千个里面出四个的那种,行了,挂了。”

听到听筒里传出的“嘟嘟”声,李乐摁上电话。

“一千个里面出四个?啥意思?小杜小杜,你懂不?”

“李先生,我才技校学历,您这不难为我么?您刚才说的都是啥,我听着额度和天书一样。不懂的。”

“噗~~~~”副驾的胜利忽然抖着肩膀头,笑的乱颤。

“呃,你笑啥?”

“不是,你真没明白?一千,出四个。”

“没。”李乐抠抠下巴,摇摇头,“啥啊?”

“一千,除以四,等于,几?”

“不就是二百.....我,这.....”

“哈哈哈哈~~~~”

这下,连小杜都跟着乐。

“行了,别笑了。”李乐搓着脸。

“哈哈哈~~~”

“李乐,你着什么师姐,怎么从这么温柔的嘴里说出这么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