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大理寺一宣判,宫里的皇帝和太后就已收到消息了。
太后请皇帝到自己宫里来用晚膳,说起这件事,吁道:“总算是告一段落了,华丫头的命保住了,也不枉皇帝费心周旋一番。”
皇帝点点头,道:“不光是朕,老天都在帮她,给她机会将功折罪,堵了大臣们的口。这是她的造化。”
太后欣慰道:“那丫头是个有福的。往后阿寿的病还得托她,可不能真让她在大理寺牢狱中待上三年。最好她还是得和阿寿处在一起,皇帝觉得呢?”
皇帝听太后这么说,便道:“母后有什么办法?”
太后道:“以前我想收华丫头做义女,怎奈被她拒绝,那时她若是应了,可能如今倒有些遗憾了。”
皇帝道:“这话怎么说?”
太后笑而不语。
他沉吟了一下,又道:“母后难道还想收华氏女做义女?就是不知通过此举若免了她的牢狱之苦,能不能服众。”
太后道:“我不收义女。想个法子恩赦了她不就好了。”
皇帝更加迷茫:“怎么赦?”
太后道:“大赦天下,她不也在其中?”
皇帝恍然,道:“可要以什么由头大赦天下?”
太后款款道来:“我记得皇帝曾还是太子时,娶太子妃之际,先帝一高兴,便大赦天下。那时阿寿尚年幼,可先帝对你兄弟二人向来一视同仁,曾笑言,等将来阿寿娶妻之时,也一样的恩赦天下。”
皇帝顿觉豁然开朗,脸上带了一丝笑意,似在回味从前那份父子亲情,“父皇说过这话吗?”
太后道:“怎么没说过,我说他说过他就说过。”
皇帝笑道:“母后说得是。”
世人皆道天家无情,可他们这一家,兴许是个意外。他们母子情切,兄弟相护,没有猜疑和嫉妒,很能认清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作用,都是为了北陈的江山稳固、百姓幸福。
而后皇帝和太后就商议起来,皇帝问道:“可阿寿当前这情况,怎么娶妻?莫说以往他清醒的时候就不愿娶,只怕如今更不愿呢?”
太后道:“那要看娶谁。”
皇帝看向太后,片刻便明白了,“母后的意思是,娶华氏女?”
太后点点头,“做不了我义女,若是做我儿媳,我也是万般满意的。”
皇帝道:“就是不知华氏女愿意与否。”顿了顿,又道,“朕没记错的话,她从前可是许家的妾室。”
太后道:“就是不知她和许家如今是个什么状况。”
皇帝道:“这个我可以去派人打听清楚。”他有些疑虑,“华氏女固然十分优秀,朕也很欣赏,只是若配与阿寿为妇,她到底不是未出闺阁的女子。”
太后看了皇帝一眼,脸色微沉,“阿寿的命都是她救的,怎么的,你嫌她配不上阿寿?世间女子成婚,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有几人能随自己心意?
“婚后若是婆家和睦,丈夫爱重,又有谁愿意脱离夫家另立门户?她一路走来实属不易,现在人还为了阿寿被困在大牢里。再者,你怎么不看看,就如今阿寿的状态,又有哪家的姑娘肯嫁他?”
皇帝垂首道:“母后教训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