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又对一旁的苏辙说道:“拜见师叔。”
此时的苏轼已年过七旬,身体大不如前。他望着武植,满意颔首:“守正,你果然不负为师所望,成为了我大宋的中流砥柱。”
苏辙笑着对哥哥苏轼说道:“大哥,如今您这弟子在朝中可谓位高权重,不但担任着枢密使之职,还兼任着门下侍郎这一副宰相职位呢。就连我这个御史中丞见了他,都得向他行礼呢。”
“师叔,您就别拿我打趣了。今日于朝堂之上,师叔为我仗义执言,我都还未来得及感谢师叔呢。”说完,他再次对着苏辙行了一礼。
苏辙见自家大哥苏轼面上露出疑惑神情,当下便将今日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知了他。
苏轼静静听完,不禁轻轻叹了口气,说道:“哎,二弟,你说得在理。如今咱们都已步入古稀之年,你比我小两岁,或许还能为朝廷再多效力些时日。只是我近来明显感觉身体大不如前,精力愈发不济了。如今守正回京任职,下月我便打算写份奏折呈给官家,请求辞官致仕,回归田园安享晚年。”
武植听到苏轼的话,神色平静,并未劝解自己的老师。苏轼如今已年逾七旬,在这个医疗条件落后的时代,称得上是高寿之人。他也不愿自家老师一辈子为大宋日夜奔忙、操劳不息。
感慨完的苏轼,转头看向武植身边的卢俊义与史文恭两人,面露迷惑地问道:“守正,不知这两位将军是……?”
武植还未回应,旁边的苏辙脸上泛起笑意,指着卢俊义说道:“大哥,这位乃是您的至交好友周侗周兄的弟子卢俊义。至于另一位将军,我亦不知。”
武植这才接过话头说道:“老师,这位名叫史文恭,也是周老前辈的弟子。”
“哦,原来两位皆是周兄的弟子。我与周兄交情甚笃,虽听闻他收了几个出色弟子,却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苏轼说道。
而卢俊义与史文恭两人此时纷纷拱手抱拳,向苏轼苏辙行礼道:“我等拜见苏大人。”
“两位不必如此多礼,既然是周兄的弟子,与守正一样称呼我等便好。”苏辙微笑着开口说道。
言罢,几人便按照宾主之序依次落座。武植随后将自己在西北任职期间,有关西北六路重组的诸多事宜,讲述给了自己的老师苏轼和师叔苏辙,言语间透着对这些事务的熟稔与见解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轼与苏辙听闻,皆不自觉地轻抚胡须,脸上满是赞赏之色,齐声说道:“不错不错!守正,真没想到你不但在军事上出类拔萃,治理地方竟也如此有能耐,实在是让人惊喜!”
武植闻言,赶忙说道:“老师、师叔,过奖了,植不过是在其位谋其职罢了。”
说完,他微微停顿了一下,抬眼看向苏轼,接着说道:“老师,其实此番前来,植还有一事要向老师请教。”
“你我师徒之间,何必如此见外?有何事就问吧。”苏轼说道。
“老师,其实是卢兄和史兄想要打听周老前辈的下落。可周老前辈自三年前就已辞官,历游天下,行踪难觅。而老师您与周老前辈乃是至交好友,不知老师您可否知晓周老前辈的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