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鹤立蛇行域外传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华夏开始变得积贫积弱。再后来,西学东渐,西方再也不愿意从正面去了解华夏了。

除了这种心态上的问题,另外最主要的,还是文化上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包括语言文字上的不同,对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上的相互翻译造成的影响也非常大。

比如,在诗歌的翻译上,我总觉得华夏这种单音节的字比起西方欧洲的那些多音节的词,是有着天然的优势的,所以华夏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我们的文学和艺术都是诗化的。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古体诗翻译成西方的文字,就很难翻译出那种“气韵生动”的效果。

反过来,西方的诗翻译成华夏的文字,很多诗翻译出来以后,却是锦上添花了。甚至有些诗,说句不好听的,翻译成我们的文字之后,真的是点石成金了。

诗歌很难互译,但小说却是好的多了。

此外,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些哲学思想,一些哲学的命题观念,也很难翻译。

小主,

比如,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这如何翻译呢?这其中有三个“道”。

翻译成 way,也就是道路,那肯定不行。

这个“道”是一种最高的观念,很难用西方文字翻译过来,way太局限了,“道”不光是“道路”。我觉得这里的“道”字是没办法翻译的。

我觉得也许可以把它翻译成“Dao that can be dao-ed is not the constant dao”。第二个“道”本来是个动词,英文里没有“dao-ed”这个词,我为了重复“道”,专门解释“道”就是说话的意思。

当然这种想法,还要请各位老师指点。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所以我觉得,我现在选的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是有一定的使命感的。

对此,我想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就是:

鹤立蛇行域外传。

这个鹤立蛇行,就是历史上唐玄宗见到梵文的时候,他对外文的第一印象。

我小时候,几岁的时候看到英文字母也是这个印象,我那时候已经能看书了,当然看的是中文书,我觉得这些字母怎么跟我们的方块字不一样啊?

鹤立蛇行域外传,这7个字,旨在借助“鹤立蛇行”的外国文字,将华夏的文化传播到海外,让外国读者真正能够了解华夏的文化,包括文学历史的丰富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