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泪湿红尘 醉风饮月 1632 字 2天前

他静静地坐在窗前,透过那模糊的窗纸,望向街头巷尾。

只见百姓们衣衫褴褛,身形消瘦,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们的脚步蹒跚,每一步都走得沉重而艰难,仿佛背负着整个世界的苦难,恰似那负重前行的蝼蚁,渺小而又坚韧。

杜甫望着眼前这一幕,心中一阵绞痛。

他想起了自己一路所见的景象:路边饿死的灾民,瘦骨嶙峋的孩童,被迫卖儿卖女的父母……

这些画面如同一把把利刃,狠狠地刺痛着他的心。

他站起身来,眉头紧锁,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嘴里喃喃自语:“这天下苍生,究竟该如何是好?我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大唐的未来又在何方?”

踱步间,他时而停下,眼神空洞地望向远方,仿若在寻找那遥不可及的希望。

时而又烦躁地抓抓头发,内心被复杂的情绪填满。

他为百姓的苦难而悲愤,为自己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而无奈,更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忧虑。

他深知,大唐如今看似繁荣,实则已危机四伏,若不及时革新,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而自己,作为一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却无力改变这一切,这种无力感让他痛苦不堪。

终于,他疾步走到桌前,右手紧紧握住毛笔,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下笔时力度极重,仿佛要将心中的愤懑都倾注于笔尖。

笔锋游走如龙,墨汁在纸上晕染开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气呵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短短几句诗,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向社会的不公。

在这简单凝练却又力透纸背的诗句中,他将那令人发指的贫富差距和世道不公毫无保留地揭露出来。

朱门之内,权贵们肆意挥霍,酒肉堆积如山,腐臭之气弥漫。

朱门之外,无数百姓却在饥寒交迫中苦苦挣扎,甚至被冻死街头。

仅仅一墙之隔,却是天壤之别,如此巨大的反差,怎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而其中的悲凉与无奈,又岂是言语所能轻易表达。

诗作完成后,杜甫长舒一口气,目光坚定地凝视着手中的诗稿。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仿佛在向这个不公的世界宣告,他绝不会就此沉默。

他深知,这几行诗句,承载着无数百姓的苦难与希望,是对社会黑暗的有力控诉,更是为苍生发出的呐喊。

在杜甫完成这首诗后的一段时日里,长安城依旧沉浸在表面的繁华与暗藏的危机之中。

一日,杜甫像往常一样,怀着沉重的心情在街头漫步,试图在这市井喧嚣中寻找一丝慰藉,也盼着能寻得一些改变现状的契机。

行至一处书肆,店内琳琅满目的书卷散发着墨香,在这满是烟火气的长安城中,独有一种宁静的氛围。

杜甫踱步其间,正专注于一本古籍时,身旁一位年轻书生也伸手去拿同一本书,两人的手不经意间碰到了一起。

书生连忙道歉,杜甫抬眼望去,只见这位书生面容清俊,眼神中透着一股求知的热忱与对世事的关切,与自己竟有几分相似。

一番交谈之下,杜甫得知他名叫李逸,虽出身平凡,却饱读诗书,心怀天下,对当下的社会乱象也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

两人相谈甚欢,仿佛找到了知音,一段奇妙的缘分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