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凡结合前世所看各种狗血家庭伦理电视剧,猜想孙大人妻子恐怕日子不太好过。
孙大人是家中独子,可是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由寡居母亲含辛茹苦,一手抚养长大。因此孙大人侍母至孝,当日乡试,便是有感于谢凡文章中所表现一片孝心,而向主考官“高荐”了谢凡的文章。
可是寡母孝子这般组合,往往会让儿媳妇难做。
更何况,孙大人夫妻如今已经年过四旬,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封建时代最重香火传承,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孙大人身为独子,膝下却没有儿子。若是说恪守封建道德的孙老夫人心中对此毫无芥蒂,那,实在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加上孙大人官职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虽然翰林清贵,可是俸禄十分有限。孙家也只住在北京城内城一所小房子中,比谢凡在孝顺胡同的小四合院好不了多少。谢凡来了孙家两趟,见屋内陈设、桌上饭菜也只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寒酸。
谢凡见孙大人妻子孙夫人面色蜡黄,疲倦劳累,举止行为也是羞羞怯怯。他不免生出些许同情。
可是谢凡与孙大人之间关系,又与谢凡和唐监生之间关系不同。谢凡与唐监生是同辈友人,谢凡知道唐监生又是个豁达开朗性情。所以谢凡可以开口询问唐家父母当年往事。唐监生也愿意和盘托出,告诉谢凡。
孙大人为谢凡乡试房师,是谢凡长辈。谢凡生为学生晚辈,自然不能开口询问师长家中内宅之事。所以谢凡只在心中暗暗感叹一番,便又与孙大人说回到文章学问上头。
论学问,孙大人是正儿八经二甲进士出身。当年也是通过馆选,做了三年庶吉士。散馆之后,孙大人又顺利留馆,授官翰林院编修,掌修国史。翰林院编修为天子近臣,可谓是前途无量,大有可为。
只是十分可惜,孙大人才华横溢,人品端正,却未得圣上赏识。
因为孙大人相貌生得浓眉大眼,五官端正。可是他肤黑个矮,已经年过四旬,看起来实在算不得体面漂亮。又因为出身岭南,孙大人口音颇重。谢凡起初听孙大人讲话便有些吃力。
御前伺候的内侍宫女都专门拣些漂亮伶俐。对于皇上来说,身边学士翰林、文人才子多如牛毛。对着朝中大臣自然也更喜欢相貌端正、年轻体面的,也是人之常情。
谢凡参加乡试会试的四位主考,高长德、杨伟、陶东阳、方敏四位大人,无论年纪老少,皆是相貌端正,仪表堂堂。
更何况除去本朝开国两三位皇帝,此后列位皇上皆是生于北京城,长在北京城。自小听的、学的,日常说的,皆是北方官话。朝中大臣、宫中内侍,哪怕出身南方,也都努力学说一口北方官话。谢凡自打来了北京,也结合前世所说普通话,尽量模仿此时北方官话。
孙大人这样说话口音浓重,谢凡还有前世基础,听着都有几分费劲。天子日理万机,自然不太亲近这个说话难懂的小小翰林院编修。
所以哪怕孙大人身负真才实学,也为天子所冷落,在翰林院编修这个位子上坐了多年冷板凳。
孙大人虽然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但内在品行高洁却不曾改变。当谢凡拿出自己平日所作文章诗词,请孙大人指点时。孙大人可谓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读罢谢凡习作,孙大人便详细指点起来。言毕又告诉谢凡,当如何做文:
第一重大概主张。
第二重文势规模。
第三重纲目关键,即是如何主意首尾相应,如何铺叙次第,如何抑扬开合。
第四重警策句法,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处,如何是起头换头佳处,如何是缴结有力处,如何是融化屈折、剪截有力处,如何是实体贴题目处。
总结起来便是:“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法,必有将军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