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它每隔365天就要在天黑以后,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吃一次大活人,所以让人谈“年”色变。人们就在这可怕的一夜吃“年夜饭”,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年夜饭是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辞旧迎新。
团圆饭一般都是在下午一点到五点之间。也有的在上午10点到正午时间完成,大年三十(除夕)这天早上,起来后,全家人齐心协力再次彻底地打扫卫生,然后挂门笼、张贴春联、福字、年画,贴完后就迎接一年中最后一顿非常丰盛的团圆饭,全家人都要齐全。
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员,凡是能够回家的,都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如实在不能回家的,家人们要为他们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所以,这团圆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年夜饭一般是从除夕三十的23点开始一直到24点,这顿饭的主要目的是全家人辞旧迎新。全家人一起先供奉族谱祖宗,然后由家庭主妇煮饺子等食材,北方那边主要是饺子为主,南方这边是以鸡蛋和红枣为主,等饺子鸡蛋煮熟后,主人就大声地喊接神了,然后由家中的男孩子点燃鞭炮,鞭炮在噼里啪啦之际,男孩抱一捆柴火往屋里走,寓意新的一年财源往家里滚滚而来。这时候全家每个人都要说吉利祝福的话,所以这顿饭的主题是阖家欢乐、辞旧迎新。
团圆饭的菜谱,都是大同小异,南北差异,但家家户户都会吉庆丰盛的准备,炒菜、烧菜等热菜各不相同,但唯有相同的是家家必须都要有鸡鱼,因为“鸡”与“吉”谐音,寓意吉祥吉利;“鱼”与“余”谐音,寓意为富足有余,连年有余。
团圆饭要把鸡肉吃光,寓意着吃进吉祥吉利,吃掉饥荒或债务还光;鱼不能吃光,一定要剩一点,寓意为连年有余粮、有余款,生活富裕、前途美好。但不管怎么样,团圆饭的饭菜是一年中最为丰富的,质量也是最好的,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
年夜饭的菜品基本上都是“团圆饭”吃剩的,但必有鱼,取“富贵有余”之意。有条件地添加几个小炒或小凉菜。这顿饭主题是阖家欢乐、辞旧迎新,每个人都要说吉利祝福的话,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通常长辈会给未成年的孩子压岁钱,中年的主人也要给年迈老人压岁钱。
南方团圆饭的主食以米饭为主,有的人家米饭中搭配些枣子、柿饼和杏仁等副食品,主要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枣子寓意春来早,柿饼寓意事事如意,杏仁寓意幸福事。花生寓意长生不老。有的人家的团圆饭一煮多吃,把这饭又叫做隔年饭,寓意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年夜饭的主食是饺子和鸡蛋,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人家还会在其中的饺子里放上一个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他这一年就会很幸运。吃饺子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饭后,就要将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净,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北方年夜饭是饺子,南方就是鸡蛋和红枣,茶叶蛋居多,荷包蛋其次,过去是鸡蛋比较珍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米云家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煮茶叶蛋,米云家乡这边的年夜饭比较流行茶叶蛋,实际上茶叶蛋现在基本上在市场天天都能吃到,只不过平常人家一年到头就煮一次,有的时候还会煮红枣,或者麻花,没有固定的标准,喜欢吃什么,就煮什么,年夜饭可以看作是宵夜的一种。
团圆饭不仅仅是一顿饭,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家族情感。团圆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见的家庭团聚的形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团圆饭的来历,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