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众人求知欲满满,宁野也就直接开门见山了。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解自己对于如何通过大宋新闻业,规避地方乡绅垄断信息解读权的思考。
“第一,所有官邸学校,无论朝廷衙门、中央太学、地方官学、乃至私立学院,都必须订阅报纸,且供所有学生士子甚至百姓免费取阅。”
学生们思想活跃,总是喜欢论辩,有报纸解读官方的思想,总比他们到处探听政府没有公开的 “朝廷机事”或轻信坊间传闻好得多。
而且,将来,《大宋新闻报》还可以接受读者来信和投稿,择其优者刊之。
让那些天然具有表达欲的学子,在报纸上互相就新闻进行辩论,发表见解,启发民智的同时,也让真理越辩越明。
“第二,在汴京设立新闻发言人,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另外,由官方组织路、州、县各级驿站,设立读报点和宣讲员,定期安排专人朗读报纸内容并进行讲解。”
赵顼和苏轼闻言想了想,都点点头,觉得此策不仅可以而且甚好,但是,他们还是有所担忧。
“宁校长,”苏轼问,“汴京的新闻发言人好说,可各地的宣讲员若是和地方勾结,又该如何?”
“这好办,那就搞公务员考试呗,由中央指派。”
“公务员?”
赵顼闻言一愣,这个词他觉得自己好像理解,但好像又不太理解。
“这公务员嘛,放在大宋,你可以理解成办理政务的基层工作人员。咱们不是会成立大宋发改司吗?在科技部之外,再设立一个传播部好了,专门负责新闻舆论传播工作。”
“唔……”赵顼沉思着摸了摸下巴,“我明白了……”
“宁校长的意思,是不是说,由大宋发改司组织考试,考试合格的人,派往天下各大驿站进行历练,他们隶属于传播部,直接对发改司汇报,地方对他们没有管辖权?”
苏轼一点就透,果然聪明人就是懂得触类旁通。
“没错!”宁野笑了笑,“不止如此呢,还有更通俗的方法。”
前两个办法在大家看来已经很强了。
宁野居然还有办法?还是更通俗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