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助笑着摇了摇手:
“你也没说我不通农事,只是说我不了解福建那边的农事,这倒也是事实。”
“其实福建那边的种地方式,倒是很值得我们借鉴。”
“根据产量和环境适应性合理安排不同条件的土地给不同的农作物,”
“无疑是最适合山区的农业模式。”
“现在我们这里人少倒无所谓。”
“以后人多了,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合理利用山区土地进行农业生产。”
“山间低地还种番薯,山坡则种番麦,再高则种土豆,山顶惟种药材。”
郭怀一听得两眼放光,感慨道:“哇!这简直是把山区土地利用到了极致啊!”
“没错。”
李国助轻笑一声,
“不过这是人口压力特别大时的权宜之计。”
“如此开垦山区土地,肯定要大量砍伐山林,必将造成水土流失。”
“到时不但会使平原地区更容易遭遇水患,”
“还会使山区的土地越来越贫瘠,直至无法耕种。”
“好在永明镇在百年之内肯定是到不了这个地步的。”
这话一出,附近顿时鸦雀无声。
有的人可能是没大听懂,还在琢磨话里的意思。
有的人听懂了,却被自己想象到的可怕景象给吓着了。
因为滥砍滥伐,过度开垦山林导致山区水土流失,及江河下游水患日益严重的现象,
并不只是工业化才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清朝中后期,随着棚民对山区的逐渐开垦,就开始日益凸显。
由此引起的自然灾害又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早从明代后期开始,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
及明朝后期中国水旱蝗灾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加上玉米、番薯、土豆等适合山区种植的美洲农作物的传入,
大量农民就开始涌入山区开发土地。
这些在山区搭棚居住的贫苦农民,就叫做“棚民”。
当时棚民通过砍伐山林,从事耕种、采矿、烧炭、炼铁、造纸和种植蘑菇等职业。
由于明末清初大规模战乱,这就使得更多的平原居民开始涌入山区避乱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