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西方伪史论与蒸汽机

17世纪时,人们已经可以制造出高浓度的酒精了。

但制造成本却比现代要高很多。

那时的酿酒原料主要还是谷物和甘蔗。

玉米、番薯、土豆当时还没有推广开,所以也不在酿酒原料之列。

由于粮食产量不高,很多国家都不鼓励用粮食酿酒,有的还会在法律上予以限制。

给人喝的尚且都是如此,就更别说大量生产酒精用作燃料了。

作为穿越者,李国助固然可以尝试用农作物秸秆制造酒精,以降低其制造成本。

但效果肯定是很难达到预期的。

因为以明末的技术条件,用秸秆制造酒精还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克服。

这主要包括原料处理、发酵技术、蒸馏技术方面的限制。

原料处理方面,首先是从农田收集秸秆的难度比较大,其次是秸秆预处理困难。

那时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作物秸秆虽然产量可观,但分布较为分散。

农民收割庄稼后,秸秆往往会被用于其他用途,如喂养家畜、当作燃料生火取暖做饭等。

要将其大量收集起来用于制造酒精,需要协调各方资源。

这在组织和实施上存在一定难度。

而且古代交通不便,运输工具有限,

仅靠马车或者人力,很难从广袤的农田将大量秸秆运输到一个集中的生产地点。

农作物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成。

在当时,缺乏有效的预处理技术来破坏秸秆的细胞壁结构,

使其中的糖类物质能够释放出来用于发酵。

纤维素分子之间存在大量的氢键,使纤维素的结构紧密且稳定,难以被分解利用。

没有现代化的粉碎设备,仅靠石臼等简单的工具,很难将秸秆粉碎成合适的颗粒大小。

这会影响后续的水解等工艺。

发酵技术方面,首先是微生物知识有限,其次是发酵条件控制难。

当时人对于发酵微生物的认识非常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