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零到八零的岁月足迹
一、初啼与童年
在七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我在鲁西平原的一个小村庄呱呱坠地。村子被纵横交错的田埂与蜿蜒的土路分割,土坯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像是大地自然生长出的褐色蘑菇。那时,乡村的世界纯粹而质朴,如同一幅未被过多渲染的水墨画。
隔壁住着李大爷一家,李大爷是个和蔼的老头,总是叼着他那杆长长的烟袋,烟袋锅上的红玛瑙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他的孙子小虎与我年纪相仿,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玩伴。夏日,我们在村头的小河里摸鱼,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脚边穿梭,偶尔还能摸到河蚌,惊喜地期待里面藏着珍珠。李大爷会在傍晚时分,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给我们讲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从牛郎织女到杨家将,每一个故事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们对世界无限遐想的大门。
姐姐比我大三岁,像个小大人一样照顾我。她会在母亲忙碌时,给我梳着歪歪扭扭的小辫,带着我去村边的树林里捡柴火。树林里有各种鸟儿的鸣叫,像是在演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我们穿梭在树木间,寻找着干枯的树枝,偶尔还能发现野果,那酸甜的滋味至今难忘。
启蒙于乡村的夏夜,繁星点点,像镶嵌在黑色天幕上的宝石。父亲会在院子里铺上凉席,我们一家人躺在上面,父亲指着星星,给我讲述着星座的传说,从北斗七星到牛郎织女星。他那低沉而充满磁性的声音,如同天籁,让我对浩瀚宇宙充满了好奇。母亲则在一旁微笑着,手中的蒲扇轻轻挥动,为我们驱赶蚊虫,那丝丝凉风,伴随着父亲的故事,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村里偶尔会来放电影的,消息一传开,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人们早早地搬着板凳来到晒谷场,抢占最佳位置。我和小虎总是挤在最前面,眼睛紧紧盯着白色的幕布。当电影开始播放,那神奇的画面和声音,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电影结束后,我们还会模仿里面的情节,拿着自制的木剑,在村子里“行侠仗义”。
二、小学时光:书声与稻香
七岁那年,我踏入了村里的小学。学校是几间简陋的瓦房,窗户没有玻璃,冬天时用塑料布糊上,风一吹,沙沙作响。教室里摆放着破旧的桌椅,桌面坑坑洼洼,那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留下的痕迹。
教我们语文的王老师,是个刚从师范毕业的年轻姑娘,她扎着两条长长的辫子,眼睛明亮而有神。她的语文课充满了魔力,会带着我们朗读唐诗宋词,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让古老的文字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记得有一次,她在黑板上写下“床前明月光”,然后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解李白的思乡之情,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月光洒在李白的窗前,也洒在了我的心间。
每到农忙时节,学校会放农忙假。我和姐姐会跟着父母去田里劳作。春天,我们在水田里插秧,双脚踩在泥泞的田地里,看着嫩绿的秧苗在手中排列整齐,插进泥土,满心期待它们茁壮成长。夏天,顶着烈日割麦子,麦芒刺痛皮肤,但看到一捆捆金黄的麦子,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秋天,是收获玉米的季节,我们钻进玉米地,掰下一个个饱满的玉米,玉米叶划在脸上,痒痒的。